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青海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陈晨
  • 作者:曹茸 王小川等
  • 2021-03-08 14:09:01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他认真听取6位代表发言,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与会代表和青海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青海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指引,对青海坚守生态责任的叮嘱,对青海各族人民福祉的关心,句句温暖,倍感振奋,我们要牢记嘱托,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打心底守护山山水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指示最多、要求最严、最具体的就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殷殷嘱托“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资料显示,青海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左右,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有关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情况,现在不仅雪豹、荒漠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多了起来,贫困户还当上了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说,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不住点头表示认可。

来北京之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的20位管护员有个心愿,他们和孔庆菊合了张影,嘱咐孔庆菊把照片带到北京,盼望总书记来祁连山看看。

“上去个达坂望门源,绿水青山的大画卷越看越舒坦;想起个党恩心里暖,脱贫致富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展……”在发言时,孔庆菊就坐在总书记对面,不仅把管护员的问候和邀请带到了,还用一首青海花儿表达着青海各族人民对总书记、对党中央的感恩之情。

被誉为“千湖美景”的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保育区之一。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成立后,索索成了玛多县擦泽村生态管护队的一名生态管护员,新身份让他更有底气去保护这片他打心底里热爱的山山水水。

“草原上干净了,湖水更加清澈了,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索索表示,每个月至少20天的巡护让他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大家伙儿将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有了好政策,才有好日子

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在青海干群中引起强烈共鸣。

“通过抗震救灾、脱贫攻坚,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党的力量,现在我们住得好、吃得好,看病、孩子上学不花钱,生活很幸福。”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日吾格社区居民陈晓梅一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当总书记提及玉树时,陈晓梅显得格外激动:“我们相信玉树的将来会更好,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工商联合会主席阿生青向总书记汇报了该县班彦村脱贫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班彦”在土族语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曾经却因为地处穷山沟,村民并不富裕。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班彦村新村建设工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乡亲们,详细询问村民生活情况。当听到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电热炕,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水厕,通过发展酩馏酒、互助盘绣、八眉猪等产业脱贫致富、过上了新生活时,总书记非常高兴。”阿生青说道。

总书记的关怀传到千里之外的班彦村。晚饭一过,党员活动室里座无虚席,大家身着七彩的土族服饰,等待着收看《新闻联播》。村民们激动地说:“多亏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咱们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不管啥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党的恩情!”

奔向社会主义新乡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让乡亲们倍感振奋。

循化县红光上村原名“赞卜乎上村”。从1939年至1946年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被俘战士在此修建了镂刻镶嵌着镰刀、斧头、红五星等红军标志的清真寺、红军小学和18座宅院。当地百姓为了感恩,将村名改为“红光上村”。如今,依靠红色旅游资源,红光上村实现人均年收入1.16万元。

“我们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村民提高收入。”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红光上村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只有村里环境好了,游客才会更多。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依靠红色扶贫车间,发展红色旅游纪念品加工产业,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

贵德县大史家村地处黄河上游南岸龙羊峡尾部川水谷地,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5个民族的1200多位村民。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决心利用“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地理优势,带着父老乡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大史家村不仅脱了贫,村民们还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大家伙儿奔康致富的热情高涨。

“幸福生活才刚开始,今后要按照总书记要求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重点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毕生忠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曹茸 王小川 赵宇恒 见习记者  孙海玲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