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天刚蒙蒙亮,十几位村民已经在李恒全的果地里忙活了起来。李恒全今天卖了8000斤脐橙,村民们要赶在中午之前全部采完,并一筐筐地背到山下的收货点。
李恒全今年60多岁,是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的一位老果农,也是三峡工程最早的一批移民。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获批筹建,秭归县紧邻长江西陵峡,位于三峡大坝库首,也因此成为三峡工程中最早的移民搬迁区。
三峡大坝建成后,秭归吃水最深,境内的长江水位上涨超过175米,全县先后有10万人离开家乡,进行异地安置,而不愿搬迁的村民则选择了就地移民,把新家安在了在地势更高的山上。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境内的长江水位上升175米。在李恒全自家果地对面的这片江水下,就沉睡着原来的老县城。(摄影 李林)
李恒全所在的归州镇屈原庙村,一共840多户人家,大部分都是当时选择就地搬迁的村民。留下来的村民很快发现了新问题,山上土层薄,到处都是乱石与峭壁,无法种植农作物,但这并没有难倒留恋故土的村民。
“为了继续种果子,村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一筐筐地把土从山下背到山上,这才有了现在一筐筐的橙子。”李恒全说。
如今,原来的老县城早已沉睡于江水之下,但在两岸的山坡上,村民们先后种出了35万亩果林,也重建了一座欣欣向荣的新秭归。
一天卖了8000斤春橙
秭归与橙子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橘颂》,早在2000多年前,屈原在诗歌中提起故乡的橙子就不吝赞美。秭归橙子之所以享有如此美誉,主要源于当地特殊的河谷气候和红土土质,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橙子,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酸甜可口,是柑橘品类中的上好佳品。
随着三峡移民迁居各地,秭归脐橙的优质品种也开始向其他产区扩散。据了解,近年来被大众熟知的赣南脐橙,最早就是三峡移民带过去的树种和技术。
▲三峡大坝建成后,秭归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年均可产橙子的产区,图为村民采摘并向山下背送春橙。(摄影 桃木)
三峡大坝建成后,不仅在当地造就了高峡平湖的特殊景观,也为橙子种植带来了福音。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效应,当地形成了区域性的海洋气候,昼夜温差大,冬季温暖湿润,不仅提高了橙子的聚糖效果,而且可以保障橙子在树上安全过冬,这也促成了秭归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全年均可产橙子的产区。
“全国只有秭归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卖。”李恒全说:“目前,果地里还有最后一茬春橙,5月份就要开始卖夏橙了。”
李恒全当天卖出的8000斤脐橙,就是过冬之后的春橙。李恒全自家的5亩橙子,大部分是夏橙,春橙今年的产量一共是1.2万斤,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与往年相比,产量略有萎缩,这与去年的寒冬有关。
当地冬天的气温,正常年份最低也不过0℃左右,但去年冬天气候异常,最冷的时候一度低至零下9℃,而橙子安全过冬的气温临界点是零下7℃,因此在海拔较高的山上,一部分橙子遭遇了霜冻,造成了减产。
但李恒全并不担心,因为今年春橙的行情还不错,收购价接近3元/斤,比去年高了三四成,整体算下来,挣得要比去年多。
谭虎程是拼多多商家誉福园的员工,一直在当地负责采购工作,当天本来打算将1.2万斤橙子一股脑儿都收购了,但周转筐没有备足,就只好先收了8000斤。
据他的分析,今年春橙的行情走高,一方面是因为好果子减产,导致供应相对紧俏些。另一方面则是电商打开了新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了秭归橙子。
“去年疫情期间,线下的经销商来不了,一度担心橙子要烂在地里,最后还是卖光了,这多亏了电商。”李恒全说,现在基本不用操心销售的事儿,商家直接上门收购,而且基本上都是一趟包圆儿。
李恒全回忆,村民最早卖橙子,要把果子背到码头,坐轮渡运到宜昌去,一来一回运输成本很高,还卖不上好价钱,几毛钱一斤,很多村民甚至都不愿意采摘,任凭果子烂在树上。
目前,秭归脐橙线上销售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仅誉福园去年就在当地收购了1200万斤橙子。“春节刚过,现在还是销售的淡季。再过一个月,归州镇的街上,满满当当地都是排队的大货车,仅誉福园每天都要采购六、七辆大货车的橙子,农户根本不愁卖。”谭虎程说。
“拼多多的第一单水果,就是秭归橙子”
上午10点多,李恒全的8000斤橙子提前完成了全部的采摘工作,紧接着就要运送到誉福园在宜昌市宜都地区的仓库进行分拣、包装。从归州到宜都全程110公里,其中一半的路程是山间公路,货车每隔几分钟就会穿过一条漫长的山体隧道。
这条出山的公路几乎是与三峡大坝同期建成,尤其是秭归长江大桥的落成,大幅缩短了脐橙出山的距离,也使得电商可以直达田间地头。
誉福园在宜都一共有四个仓库,其中秭归橙子的专用仓库达到8000平,并配置了宜昌地区最大的一条分拣线,单日可以承载30万斤橙子的称重、分拣工作,以保障当天采摘的橙子,当天下午就可以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果子。
▲在宜都的誉福园仓库,仓管人员正在对进仓的橙子进行分拣打包。(摄影 桃木)
朱道鹏是誉福园的创始人,老家也是湖北人。在投身农业之前,朱道鹏曾在健力宝、小护士等公司担任副总裁,还曾带领健力宝足球队冲进亚冠四强。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道鹏回家乡调研高山蔬菜,发现当地上好的农产品,却经常滞销,农户眼瞅着蔬菜烂在地里,却没有好销路。作为一名农二代,朱道鹏深知农民的不容易,便萌生了帮农户卖货的想法,因此转型做了农产品电商。
誉福园在拼多多的店铺号是269,是平台最早的一批农产品商家。据朱道鹏介绍,拼多多与秭归橙子也颇有渊源。“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发出的第一单水果,就是平台的业务小二在宜都仓库发出的,那一单就是秭归橙子。”
入驻拼多多以来,誉福园很快成为拼多多柑橘类的top商家,2019年店铺的单月GMV就超过1000万。2020年,誉福园旗下全品类的销售额超过了2亿,春节期间,单日销量最高达到10万单,日销橙子超过30万斤。
投身农业十年来,朱道鹏感悟最深地还是农业的标准化问题。秭归地区的橙子种植,当前仍是分散式的小农模式。比如,李恒全所在的合作社有100多户人家,一共种植橙子508亩,平均每户不过5亩果地,而当地农户种植规模最大的也不过20亩,橙子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就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目前,拼多多的商家誉福园正在秭归探索精品农业的道路,先行推出的“不怕晚”红橙品牌已上线。(摄影 桃木)
“誉福园接下来要与秭归的农户、合作社进行合作,推广标准化种植,让老百姓把橙子种得更好,卖得更好。” 朱道鹏说。
目前,誉福园已经对精品农业进行了初步尝试。据朱道鹏介绍,誉福园正在秭归产区的中心位置郭家坝,投资筹建一座新的厂房,已建成厂房面积7000平,正在建设的厂房面积超过8000平。
今年3月底,郭家坝的厂房将引进一套当前最先进的流水线设备,可以实时对橙子进行重量、大小以及糖度的分级,筛选出最优质的果子直供拼多多的消费者。
三峡移民种出3个亿元村
三峡大坝建成后,秭归当地特殊的海洋气候也引起了“柑橘院士”邓秀新的注意,邓秀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2003年,邓秀新亲赴秭归推广“留树保鲜”技术,并长期扎根当地为农户培育优质品种,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引进了伦晚、红橙等优质品质,为当地农户开拓了一条致富路。
去年疫情期间,为了替湖北农产品“正名”,助力农户打开线上销路,邓秀新院士亲自参加了拼多多在秭归的助农直播。直播中,邓秀新曾介绍,目前,秭归脐橙品种已超过110个,种植面积35万亩,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红橙、冬有纽荷尔,真正做到了一年四季均可产橙子。
规模和产量上来之后,销售就成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电商的入驻则为橙子出山进城插上了翅膀。数据显示,2018年,秭归全县脐橙产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其中,通过电商渠道实现16亿销售额,占总量的一半以上。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了20亿元。
▲在归州镇的街道上,围绕脐橙产业,诞生了大大小小十几家打蜡、洗果和分拣车间,以及一家周转筐的加工工厂。(摄影 李林)
橙子的销路被打开,当地的劳务市场也被彻底激活,涌现了大量的用工需求和劳务组织。李恒全每次采摘果子都要请十几位村民前来帮忙。每逢用工最旺盛的时候,背果工每天的报酬能达到人均500元,采果工每天人均200元,甚至超过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日均工资。
忙完自家的果地,李恒全还要为很多电商商家上山选果,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选出的果子从来不会走眼。
李恒全对于这份“技术工种”也颇为自得,不仅多年的种植本领有了用武之地,还额外多了一份收入,而且酬劳并不低。
除了劳务市场,当地的快递、仓储、物流和包装等关联产业也蓬勃发展,仅在归州镇的一条街上,就坐落着大大小小十几家打蜡、洗果和分拣车间,以及一家周转筐的加工工厂,预计高峰时期累计带动就业超过数百人。
▲在郭家坝,誉福园筹建的新工厂已经开始投产,厂房全部完工后,整体规模超过15000平。(摄影 桃木)
此外,誉福园在郭家坝新建的工厂也已经开始投产,厂房全部完工后,实际面积超过15000平,是宜都仓库的两倍,而宜都仓库在高峰期配备的仓储、物流、分拣和包装人员不下数百位。
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最新的“亿元村”名单,秭归县水田坝的王家桥村榜上有名。据了解,水田坝王家桥村的柑橘产业整体产值突破1亿元,户均收入超过12.8万元。
谭虎程介绍,这主要得益于水田坝优渥的地理位置,紧邻江水北岸,处于太阳照射的阳面,白天光照足,海洋性气候显著,种出的橙子质地也更好。目前,水田坝已经成为当地最好的产地,也是誉福园每年重点采购的区域之一。
“水田坝原来是当地主要的水稻产区,现在基本上都改种了橙子。”谭虎程说:“种橙子的效益好,农户的腰包鼓了,很多果农都去县里买房了。”
除了水田坝的王家桥村,秭归县近年来还先后涌现了两个“亿元村”,12个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村子。要知道,在此之前,秭归可是国家级贫困县和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县。随着脐橙产业的迅速崛起,秭归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而且正朝着乡村振兴大踏步迈进。
在拍摄电影《三峡好人》时,贾樟柯曾表示,在实地取景的过程中,三峡两岸每天都经历着巨变。如今,30年过去了,最早的一批三峡移民,早已在两岸建起欣欣向荣的新家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向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