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陕西省周至县王家河镇玉皇庙村,你会对“山高路远”这几个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周至县王家河镇玉皇庙村地处周至南部山区,距县城62公里,从108国道38公里处进入后全都是山路,盘旋而上,越深入大山,坡度越大,路面狭窄。顺着山路一路开,45度倾斜的“S弯”一个接一个。司机说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十有八个都要晕车。
47岁的村民何东峰前一天刚从山外回来,正在自家的小院儿忙碌着,身后的坡地上摆放着的一个个蜂箱格外引人注目。
说起脱贫前的日子,何东峰的眼里闪烁着泪光。“2015年我父亲重病,在外打工的我只能回家照顾,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妻子干零活挣得那点钱给父亲买药都不够,欠了一屁股的债……”
何东峰早年学过设备维修,算是个有手艺的山里人。在山外打工的日子,挣的钱除了寄回来补贴家用,还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虽说艰苦也能勉强度日。父亲病后,出不来山,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
2016年,扶贫工作队的到来,给何东峰一家带来了希望。在工作队的奔波协调下,何东峰的父亲被纳入大病医保健康扶贫项目,他的一双儿女也顺利享受到贫困学生教育资助。
“不能啥都靠政府,我得想办法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何东峰人穷志不短,工作队队长武旭亚看在眼里,盘算着如何帮他一起找路子脱贫。
山里人不少都有养蜂经验,何东峰也不例外。但因为缺乏技术,之前养蜂死得多,赔了不少钱,让他有些心凉。 “有了工作队的帮助,那一年,我们村里的贫困户都免费分到了蜂箱,我也领到了15箱蜂。”何东峰说,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蜂养好,不能辜负帮助自己的人。
大山里春、夏、秋三季花开遍野,为中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何东峰吸取之前的教训,从学技术下手,认真钻研,精心管理。
功夫下在哪,成果就出在哪。很快,何东峰的第一批中蜂就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高兴坏了。渐渐的,他开始逐步扩大规模,从最初的15箱,到2018年的100余箱,不仅成为了养蜂能手,还成功脱了贫。2018年底,他牵头成立西安“蜂露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的村民,带领大家共同走向致富路。
“再过一个月就开始取蜜了!今年我养的这150箱蜂,顺利的话预计能产蜜1000余斤,卖到5万元。”采访间隙,他打开蜂箱,取出一片蜂脾给我们介绍。在那片蜂脾上,我看见无数只密密麻麻的小蜜蜂静静的附在上面,呵护着一个个承载村民致富梦的蜜糖罐。
如今,在山里,何东峰有他热爱的养蜂事业,他打算今年为蜂蜜注册商标,把产业做大一点,让村里的百姓日子更富一些。在山外,何东峰的女儿已经就业,儿子也读上了大学,不忙的时候,他也会出山打些零工,贴补家用。
在何东峰来眼里,山里和山外已经不再遥远。因为有国家的好政策、有更多温暖的力量投向了这个小山村,在乡村振兴开启之年,必将有更多的惊喜在路上!
作者:王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肖力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