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举国哀痛,农业科学家纷纷表达了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怀念。
“野生稻杂交稻超级稻,大国粮仓赖先生之力;三系法二系法一系法,世界目光仰先生之风。”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钱前撰写悼念袁隆平的挽联。
钱前是多年从事水稻育种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院士,接受过袁隆平老师的很多指点,“袁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
袁隆平和钱前合影
钱前接到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后,心情激荡不能平复,他说,“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是我们的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付出的努力,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袁隆平院士非常关心和支持广东杂交水稻发展,经常到广东来指导和交流工作。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介绍说,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袁隆平到海南南繁途经广东时必会到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来交流,与广东省农科院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和感情。广东杂交水稻的研究起缘于70年代袁老以“野败”不育系为纽带的全国杂交稻科研协作攻关,90年代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先后参加由袁老牵头的国家863二系杂交水稻联合攻关和超级稻育种攻关。袁老对广东杂交水稻研究目的、试验设计进行详细的指导,并先后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在茂名、肇庆开展杂交稻的试验示范和超高产展示。廖森泰说:“我曾经陪同袁老观看了水稻所的成果展览室、田间新品种展示,进行了友好和愉快的交流。他是一位注重实践、知识渊博、乐观健谈的人,对袁老的仙逝我们表示深深的哀悼,我们农科人有职责继续努力实现他未完成的‘禾下乘凉梦 ’。”
全国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的领军人物、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员,回忆起三十多年来和袁隆平院士的点滴交往,难掩悲痛之情。“袁隆平院士每年都会去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我每年春节也都是在农科院在海南的基地度过的,两家基地靠得很近,所以这些年,基本每年我们都要去拜访他。”王才林说。
袁隆平和王才林合影
2016年,王才林和其他人一起拜访袁先生时,袁先生高兴地说“走,到试验田去,我带你们看我们刚刚搞出来的‘原子弹’。”袁先生的“原子弹”就是刚刚研发成功的第五代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三亚示范田表现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长势十分喜人。
2017年,袁隆平团队开始在全国组建耐盐碱水稻联合体,王才林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耐盐碱水稻联合体试验方案的制定,每次见到袁隆平,近90岁高龄的他思路都很清晰,思维非常敏捷,相关的数字报出来根本不用想的,令人佩服。
王才林告诉记者,对于育种的科研人员来说,袁隆平就是“精神支柱”,“有他在,粮食一定是高产的;有他在,粮食安全一定有保障的。” 袁隆平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敦本务实,敬业奉献,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让更多的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中国农科院院麻类研究所所长杨永坤研究员告诉记者,袁隆平院士生前非常关心和支持中麻所工作。2008年,中麻所成立50周年,袁隆平院士出席庆典并为研究所题词:“发展优势农产品,图强麻类大产业”。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在中麻所挂牌,袁隆平院士提写“顺作物而延伸领域,立南方以拓展空间”的贺词。2018年,中麻所成立60周年,袁老又发来贺信,勉励麻类科研工作者奋发图强。杨永坤表示,中麻所职工将永远铭记袁隆平院士的嘱托和希冀,为实现国家三农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奋斗!
袁隆平为中麻所题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关义新研究员多年来从事玉米育种研究,他说:“虽然和袁先生研究领域不同,工作上没有交集,但袁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科学家,我们要学习袁先生一辈子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奋斗一生的科研献身精神。”
袁隆平院士虽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热土,但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会一直激励科研工作者前行,牢记他的嘱托,秉承他的精神,在广袤的大地上接续奋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