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创新创业,农村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贵州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广大农村正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谋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能人回乡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一场雨后,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36岁的新型职业农民张超走进自家葡萄园,解开套袋,查看葡萄膨果情况。这个皮肤黝黑、留着干练寸头的年轻人,不仅种植有25亩葡萄,还是一位拥有国家三级酿酒师资格证的返乡创业者。
201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张超回到王家院村,在父亲留给他的25亩葡萄园里专研葡萄酒酿制技术。
王家院村以种植水晶葡萄为主,水晶葡萄面积上万亩。近年来,随着水晶葡萄品种不断退化、市场逐显饱和,效益持续走低。“水晶葡萄大量上市时,每斤一块多钱都无人问津,很多都烂在树上,特别可惜。”张超说,将葡萄酿成葡萄酒,可以延长葡萄销售周期,有效解决葡萄销路。
经过5年摸索和反复实验,2015年,张超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葡萄酒,注册成立贵安新区子皓葡萄酒有限公司,以委托代加工的形式将村里的葡萄鲜果加工成干红葡萄酒和水晶白兰地,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希望带领村民把葡萄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张超说。
在贵州山乡的广阔舞台上,像张超这样的返乡创业能人越来越多,他们手握多年求学就业积累的科技知识,怀揣建设家乡、造福乡邻的梦想,投身家乡建设,成为带动乡村迈向小康生活的“生力军”。
2004年,取得硕士学位的王金涛成功入职广东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几年后晋升公司中层,年薪约60万元,成为许多人羡慕的“金领”;12年后,在大城市发展得顺风顺水的王金涛不顾家人阻拦,辞职回到家乡六盘水当起了“猪倌”。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从一片荒山、两个人、20头母猪起步,到如今160名员工、5000头母猪养殖规模、年出栏10万头生猪,王金涛的养猪企业成为贵州省有名的生态猪养殖基地。
如何引导“精英”返乡回乡就业创业,带领一方百姓走上小康道路,贵州各地也在不断探索。近年来,息烽县轰轰烈烈地开展“新乡贤回归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新乡贤到农村干事创业,全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争当县域经济发展“特长生”。
“新乡贤有财力、有知识、有情怀,能影响更多贤能人士投身乡村,能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帮扶、反哺家乡,这股力量为推动乡村振兴筑起了人才支撑。”息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廖光力说,新乡贤作为精英返乡,可以令资金、人才、管理和技术等先进资源实现智力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暖、文化回哺、公益回扶、人气回聚,从而带动更多群众投身乡村振兴。
特色优势产业让创业创新焕发勃勃生机
“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农业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4月24日,在第九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步涛这样推介贵州农业,广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到贵州创业发展。
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2020年,茶叶、辣椒、水果、中药材等种植规模排名全国前三,蓝莓、李子等单品规模全国第一,贵州一产增加值全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22位跃升至第14位,已迈入中等农业省份行列。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有省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1176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14家,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人博会上,贵州省农业农村系统开辟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引才专区,提供种质资源、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领域1000余个引才岗位。
入夏以来,在纳雍县水东镇怕那村,“90后”养蜂人袁小梅在群蜂飞舞的山野里整理蜂箱。2019年,曾在福建经营美容院、服装店的袁小梅看到家乡青山绿水,百花常开的生态环境,毅然回到家乡的深山中创办了纳雍县小龙女土蜜蜂养殖基地,并把养蜂技术无偿地分享给乡亲们。
凭着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借助电商平台,让土蜂蜜远销国内外市场,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蜜蜂养殖600多箱,年产值近百万元。
同样,2013年,德江县荆角乡山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帮强从广州一家农业公司辞职后,选择返乡创业,并在茶山村做起了林下铁皮石斛产业。如今,茶山村铁皮石斛基地面积已达1600亩,投产面积800亩。
“去年,基地采收铁皮石斛鲜条7.5吨,干铁皮石斛花200公斤,年产值达300万元。带动荆角乡茶山、训山、燕子等6个行政村412户1438人稳定增收。” 邓帮强说。
联农带农开创农业发展的“好钱景”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创新创业的“主唱”,是未来托举乡村振兴的“重量级选手”。
随着创业环境的优化,农村创新创业人数越来越多。在贵州创新创业实践中,以返乡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为主,以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为辅,在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作用下,当地农户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实现了农村创业转移和农民脱贫增收,以“农民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只要精准施策,积极扶持,无论是思维活跃的‘新农民’还是返乡创业的‘城归’,都能够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引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表示。
在新蒲新区辣椒智慧产业园2号育苗车间,一株株小小的辣椒苗排列整齐,穴盘里布满浅浅的嫩绿,技术员韩峰来回查看长势。
这个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工厂,只需4个工作人员配合,就能育出可供1万亩辣椒地的辣椒苗。“如果按传统分散的育苗方式,至少需要1000个劳动力参与。”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韩峰供职于这家公司已有3年,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回到家乡当起职业化的“新农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人返乡创业就业,积极服务于农村,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5岁的刘一燕从18岁开始,就只身一人在沿海城市打工。在多次回乡探亲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农民家里滞销的农特产品,由于存储时间过长导致烂掉,或只能用来喂猪喂牛。而另一边,很多城里人想吃却吃不到来自大山深处的原生态农特产品。
如何才能打开信息对称之门呢?刘一燕苦苦思索。2016年,刘一燕返乡加入“农村淘宝”团队。通过参加县里举办的电商培训,刘一燕经营起了线上农村店铺,收购周边的农特产品,然后通过线上销售。由于刘一燕对沿海地区以及社区周边的情况都相当熟悉,因此她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每天几单增加现在的几百单。
如今,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地,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依托,构建了包括桐梓县“电商平台+支部集体经济”、独山县“公司+合作社”、湄潭县“互联网+美丽乡村”、息烽县“远教+电商”等经济产业模式,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赋予创业主体新思想、新动能,也激活了农村绿色产业要素,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