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苏省南京市民陈勇专门带着孩子到南京滨江外滩“打卡”,因为在这里,能够看到成群的江豚跃出水面。“那天孩子看到江豚以后特别兴奋,没想到的是,会有这么多游客来观看,非常热闹!”陈勇说。
江苏南京、扬州,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宜昌……最近两年,在越来越多的沿江城市,人们常常能够在江面上看到江豚,感受人鱼共生的和谐美景。而事实上,这些变化与我国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所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海洋伏季休渔,科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举措,我国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加法:放流成为“潮流”,人工繁育给力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连续在每年6月6日组织开展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每到这一天,国内多地都会举办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今年第七届全国“放鱼日”活动期间,各地共举办增殖放流活动200多场,增殖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近30亿尾。
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增殖放流已经成为新的“潮流”。科学放生、放鱼,不仅是寓意美好的祈福方式,更成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放流活动也不仅仅在“放鱼日”这一天举办,而是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今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当天,以“贯彻长江保护法,共同守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江苏环境司法修复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南京段、长江靖江段、太湖苏州水域同步开展。活动共放流长吻鮠、胭脂鱼等珍稀鱼种及鲢、鳙等水产苗种300多万尾。
“我们要通过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大力实施‘拯救江豚’行动,健全长江禁渔长效管理机制,为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快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恢复作出新的贡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军说。
开展增殖放流的同时,我国在人工繁育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前不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在北京组织专家,就人工繁育中华鲟、长江鲟子二代及以后世代建议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召开专题论证会。
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华鲟人工养殖环境下子二代已近繁育年龄,长江鲟子三代规模化繁育也已实现。中华鲟和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规模化人工后备亲鲟梯队也已经建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繁殖性能为繁育利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珍稀淡水鲸类动物,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约为1012头。2月5日,新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这一调整或许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够见到更多的“微笑精灵”。
做减法:禁渔、休渔全覆盖,减量双控护资源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正式实施,“一江两湖七河”全部禁捕;而就在一年前,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全部禁渔,为的就是治好生命长江的“无鱼”之疾,保护那些珍贵的生灵。
为了禁渔,“清船”“清网”“清江”“清湖”,转产转业补偿安置,11.1万艘渔船、23万捕捞渔民全部上岸。不少渔民下了捕捞船,就登上了巡护艇,和渔政执法工作者一同保护水中的精灵。近年来,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统筹谋划,沿江各地精准施策、协调配合,系统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和长江大保护。
在“跨水域”“跨省市”的长江口,禁捕形势复杂、管理任务繁重。因为这里不仅是长江的入海口,更是长江水生生物生命的“咽喉要道”,“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洄游通道”……这里的生态功能和地位极其特殊。为此从今年1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长江口禁渔范围进一步向东扩延,并设立长江口禁渔管理区。相比原来的禁渔范围,向东延伸的约51海里相当于将禁捕面积扩大约2000平方公里水域,能够有效保护水生生物在这里的活动。目前,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在内的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已实现禁渔期制度全覆盖。
禁渔期制度变得更加科学,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也不断调整完善。今年我国对北纬26度30分以南的福建海域休渔时间进行优化,将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4种作业类型渔船的休渔结束时间由8月1日延长至8月16日,与南海海域的伏季休渔时间保持一致。调整后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优化了福建海域的休渔时间,明确要求休渔渔船要回到船籍港休渔,提出了对非休渔的钓具渔船的具体管控措施,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渔业资源修复。
据了解,2020年农业农村部牵头实施了“中国渔政亮剑2020”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其中,查处跨区作业渔船2219艘,清理取缔海洋涉渔“三无”船舶10781艘、“绝户网”66万余张(顶)。同时,渔政与公安、海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闽粤、粤桂琼等省际渔政联合执法合作实现常态化,合作内容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显著。
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控制目标提前完成。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国内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为1000.15万吨,比2015年下降了43%,养捕比达到78∶22;纳入“双控”(渔船数和功率数)管理的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不含港澳流动渔船和特定水域骨干船队)共11.7万艘,与2015年底相比,全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减少4.4万艘、总功率下降165.7万千瓦。海洋捕捞渔船压减目标也提前实现。
如今,资源衰退恶化的趋势正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也正在发挥效能。人们有理由相信,水清岸绿、人鱼和谐的生态美景未来可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