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之称的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区委书记唐铁生的带领下,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都时刻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创新出了“1+3+X”基层治理、全民医疗保障、农业转型等工作方法。到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442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27元。在全市绩效考评县域组中分别获得1次第三名、1次第二名、3次第一名的成绩,县域综合实力由2015年的全省第19位跃升到目前的第6位。2021年6月29日,唐铁生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创新基层治理方法 让执政根基筑牢最后“一公里”
唐铁生在双阳区工作了13年,2016年,他带领区委“一班人”在大走访调研中,发现农村纠纷多数都是小事情,但小事情不及时处理也会酿成大事件。比如,村民地挨地,时间久了有些地界就记不清了,今年张家多种一垄,明年于家又多种一垄等,这些矛盾的发生就需要在基层及时把它化解。
为此,唐铁生提议,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在全区成立屯委会暨“1+3+X”的基层治理创新方法。这是把党的声音传到村民家中和破解乡村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1”是一个由党支部统一领导屯(组)党建和屯务工作;“3”是由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妇女委员3名实职委员组成的核心团队,负责管理本屯(组)各项事务;“X”是由若干名热心公益事业、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参与屯组各项工作。其中,“1”的关键是“重心下移”,把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从“村”延伸到“屯”,在基层筑牢执政根基;“3”的关键是“横向发力”,在屯一级党支部的引领下,融合了原来的社组长、综治协管员和妇女委员“三支队伍”,“X”的关键是“凝聚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义务委员的作用 。
具体做法是选人管事。立足“把党支部建在屯上”,采取“一屯一支部”自建或“多屯一支部”联建的方式建立屯党支部,让农村群众普遍感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截止目前,全区共组建屯党支部893个,屯委会委员中党员1855人,占委员总数的28.5%,全区1286个自然屯组建屯委会1254个,产生屯委会成员6498人,其中实职委员3760人、占委员总数的57.9%,义务委员2738人、占委员总数的42.1%;建章理事。按照“简单实用好操作”的标准,细化了屯委会成员职责分工,规范了工作流程;激励干事。2014年以来,双阳区累计支出1000余万元,用作屯党支部活动经费、屯委会场所费和屯委会委员的补贴;有地议事。按照“六有”要求,全区以有偿使用的方式将屯党支部办公场所“挂靠”在村屯文化大院、小卖店、合作社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点,让群众办事就能找到人;合力成事。全区成立了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常委和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建立了层层负责、相互协调的推进机制。
实践证明,“1+3+X”的方法在区基层治理、环境卫生整治、屯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力。截止目前,全区90%以上的村屯完成了绿化,创建了1.65万个美丽庭院和3.25万户干净人家,太平镇、齐家镇被评为省级生态镇,鲁家、小石等村被评为吉林省美丽乡村;近三年,“1+3+X”成员共组织排查问题1.2万人次,入户宣传讲解政策3000多人次;全区共组织开展农民文化活动1100多次,组建业余文艺演出队150多个,自编自演节目1500多个,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全区参与议事评议的村民高达5万余人次,提出意见1800多条,公开各类信息900多条;全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500多人,有致富项目的党员达700多人,培育“一品屯”和特色一条街3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00多个、吸纳社员1.5万户、带动贫困户脱贫200多户;排查各类隐患5600多个,帮助群众解决问题1.8万个。奢岭街道办事处马场村北小东屯村民韩国权与邻居李京华因柴火垛占院墙发生纠纷,北小东屯屯党支部及时为俩家调解矛盾,事后,韩国权和李京华感慨地说:“还是在屯里设党支部好啊,要不,我们俩家的矛盾永远也解不开。”(这种“1+3+X”的基层治理创新方法,记者归纳为“双阳方法”)。
创新医疗保障 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
双阳区为减轻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避免因病致贫,唐铁生于2018年组织创新建立了覆盖双阳城乡全体居民的重特大疾病政府补贴兜底保障制度。
实施该项政策的资金共计400万元,其中企业捐赠200万元,区财政出资200万元。该项资金使用程序是,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医保审核确认,由卫健局审批支出,特殊情况由区政府组织“一事一议”。
区重特大疾病政府补贴兜底保障制度实施以来,使建档立卡贫困户6520人次受益,共获得补偿156.8万元;其他参保居民2人次受益,获得补偿4.87万元。这项兜底保障政策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协同互补,构成了双阳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种方法实施后,全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没有出现。 “我们区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唐铁生说。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在转型中让农民的钱袋子“鼓满”
双阳区耕地播种面积139万亩,其中玉米105万亩、水稻20万亩、大豆2万亩。总体上讲,双阳区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长春地区不算强势,针对这种情况,区委积极采取措施,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在转型中让农民的钱袋子“鼓满。”
现在全区草莓产业园已有7个,面积达450亩,产值近2800万元;露地香瓜种植1万亩,产值5000余万元;大棚香瓜3100亩,产值4000万元;山野菜种植面积达到660亩,年总产量达150万斤;林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1亿元左右。食用已经菌发展到280万袋,花卉苗木8000亩,西洋参1000亩。
双阳区的主要做法是围绕“长”文章,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区里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以两个省级园区为引领,辐射带动市级、区级园区升级。鹿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了鹿业大数据云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鹿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37亿元。目前,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新型经营主体2650个;已经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驰名商标46个。
围绕“宽”文章,不断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区里打造了太平、齐家、双营等一批省级生态镇,建设了一批以小石村为代表的村企联动型、以肚带河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型、以将军村为代表的影视文创型、以黑鱼村为代表的三产融合型“一品村”,真正让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
围绕 “高”文章,积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区里引入中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务经纪人近5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
唐铁生认为,在农业方式转型上,全区要进一步创新方法,如果全区能饲养100万头梅花鹿,就能消耗掉100万吨玉米和相当数量的玉米秸秆,既解决了玉米销售和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又实现了玉米和秸秆过腹增值,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目前,唐铁生正以习总书记“7.1”重要讲话为动力,带领全区人民向着乡村振兴战略高歌猛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