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发挥北京农业的服务功能,推动休闲渔业发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选送兴国红鲤、中国彩鲤、四大家鱼等锦鳞共计600尾鱼只,放养到故宫博物院内金水河与御花园水池中,邀市民游客共赏京郊休闲渔业的精品成果。
锦鳞遨游于内金水河,引得游人驻足。陈晓根摄
夏日的阳光下,600尾锦鳞身姿摇曳,遨游于内金水河与御花园水池,这些“农业创造的水中艺术品”宛如水中精灵,为600余年历史的紫禁城新添了一处灵动的景观,吸引着来往游客频频驻足。
绚丽多彩的锦鳞 苏秋芳摄
据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观赏鱼专家何川介绍,在投放各鱼类品种前,水产养殖专家、水质检测技术人员充分考虑了放流水域的水质及环境特点,经过两次全面水体检测和水体承载能力评估,综合考虑选定了兴国红鲤、中国彩鲤、四大家鱼作为此次放流展示与水体调节鱼类。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在进行水体检测
在御花园左右两侧的澄瑞亭及浮碧亭,水池较浅,投放了小规格、花色艳丽的中国彩鲤。而在水相对较深的内金水河中,则投放了兴国红鲤、大规格中国彩鲤及四大家鱼。
在御花园投放的小规格、花色艳丽的中国彩鲤。邱端摄
这些锦鳞品种都经过严格筛选,每一种都有美好的寓意。兴国红鲤原种来自曾走出了56位开国将军的江西兴国县,十多年前引入北京,经驯化改良在此繁衍生息,值此建党百年之际,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小务基地(兴国红鲤良种场)选送100尾通体鲜红、色彩艳丽的兴国红鲤入宫,寓意党的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红红火火,祝愿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祝愿国家昌盛太平兴国。
兴国红鲤
本次入宫的锦鳞中,观赏性最强的是中国彩鲤。它是中国水产养殖业者经过十多年研究创新所培育出身体背部和两侧都有红、白、黑、金等靓丽夺目花纹的无鳞锦鲤,鱼翔浅底如水墨画般丹青晕染、异彩纷呈。本次进宫的365尾中国彩鲤由北京市通州区贤雅聚悦生态农业园选送,寓意一年365天,每天为紫禁城及前来游玩的游客带来如意安康、福气绵长。
中国彩鲤
除了绚丽多姿的中国彩鲤和兴国红鲤,京郊水产养殖业者为进宫鱼群搭配了中国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鲢鱼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俗称“胖头鱼”,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将水中植被吞食之后排出,待粪便滋生微生物之后再吃下,过滤其中的微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四大家鱼分工协作,从而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滋养水体。
何川介绍,为了呵护这些水中精灵,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对故宫管理人员培训了鱼只的巡视、维护方法,并持续开展了监测,保证放流鱼只的健康。
御花园放鱼
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庭园科付兴华介绍:“继4月26日上午所有鱼正式入驻故宫内金水河和御花园之后,我们养这些鱼就像养孩子一样精心,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差不多七点就来喂鱼,天气不好的时候,都会特地过来看一看。”
经过两个多月的适应与驯化,在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业的指导下,在故宫管理人员精心呵护下,投放鱼只逐渐习惯了金水河与御花园的水体环境,经受住了春季不稳定的水质和夏季烈日骄阳的考验,成为了故宫新增的一道亮丽风景。
紫禁城六百年: 见证观赏鱼文化传承
如今,紫禁城已落成600年有余,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紫禁城和观赏鱼的渊源也非常久远。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在历史上均有宫廷内养殖观赏鱼的记录。《酌中志》中提到,内宫中有观鱼赏鉴的活动;清朝时期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宫中辟有养鱼房,由专人负责管养。
宣统年间瑾太妃(中)与侄女在延禧宫观鱼
皇家贵族对观赏鱼的喜爱,促进了北京市观赏鱼的发展和观赏鱼文化的提升,在南城的金鱼池地区形成了早期养殖聚集地,还诞生了为皇宫选送金鱼的匠人世家。
观赏鱼重回紫禁城,是再现古都观赏鱼文化风韵,展现新时代首都渔业发展成果风貌的有益尝试,搭建起了本市休闲渔业发展成果展示平台,为观赏鱼产业及文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19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办的“观鱼知乐-宫廷金鱼文化与故宫博物院藏金鱼题材文物联展”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再现了宫廷内赏鱼的场景。
2020年9月,在太庙举办的“匠心独具-2020年宫廷金鱼特展”,再次向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展示了北京休闲渔业,唤起了广大市民儿时养鱼的记忆、提升了市民养鱼热情,促进了观赏鱼产业发展。
紫禁城内形成观赏景观 何川摄
如今,600条灵动的锦鳞畅游于内金水河和御花园,与600多年的故宫古建筑融为一体,继续书写着紫禁城观赏鱼文化的传承与故事,为历经风雨、古老沧桑的故宫博物院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在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讲述着北京农业的守望与发展!
作者:苏秋芳 邱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