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但炎炎暑气挡不住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大理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为旅游胜地。2020年,大理市旅游总收入逾400亿,农业总产值34亿,旅游总收入约是农业总产值的11倍。跟随游客而来的商机,催生了许许多多以此谋生的人,一个个观光打卡点、民宿、餐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但今天说的却是风花雪月地的“另类”谋生人……
杨汝东的“火红”日子
穿过“网红”打卡地排队的喧嚣人群,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入口进入村庄,经过弯弯曲曲的村中道路,约莫二十分钟车程,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大理市海东镇南村,属于洱海旁的半山区,在山脚形成低缓的冲积扇,几户人家坐落于此,掩映在葱葱郁郁的树林中,与几公里外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几百亩烟叶在这里安静生长。在路的两旁、视线的尽头、绿油油铺满山间。一阵微风拂过,片片烟叶迎风招展,挺拔的烟株,仿佛在弯腰低声问好。
“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完成年度烟叶收购计划应该没有问题了!”看到这幅景象,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罗少杨舒了一口气。他走进一片烟田,熟练地查看烟株长势情况。
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叔健步走来。偏瘦但健壮的身材,黝黑却健康的皮肤,精神矍铄,热情地邀请去他家的“一亩三分地”看看。
这位杨大叔,名叫杨汝东。走进他家烟田,这位热情的大叔打开了话匣,熟练地介绍起自家产业:“我今年签了40亩烤烟合同,儿媳也签了30亩。老两个和儿子儿媳一起种地。忙的时候,请五六个工人,除了人工贵一点,其他烟草公司政策好,有补贴,肯定不会亏。”
“大叔,你家的烟长得好啊,看来很有经验,你哪年开始种烟的?”越往烟田深处走,看到这长势清秀整齐的烤烟,罗少杨忍不住夸赞。
“我种了十多年烟了。烤烟要轮作,所以租了这一片土地。今年新挖了水塘,拉了滴灌,投入不少呢!但水不愁,又省力,天也帮忙,看起来还可以。”杨汝东谦虚的话里掩不住的自豪。
边走边看边聊,不知不觉走到地的尽头。杨大叔的儿子儿媳以及请的几位工人正在忙着给正值盛花期的烟株“封顶打杈”。
杨大叔初步算了一笔账。“我们一心一意服侍这几棵烟,产量不错,毛收入不会少于6000元/亩。刨去成本,今年净赚20万元不成问题。要是有种植计划,我们还想多种一些呢!”
人勤地不闲。看着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杨大叔一家,他们的希望就像这绿色田野般实在,日子也过得如这七月的盛夏一般“火红”。
王向东的“传奇”人生
从大理市挖色镇向山而行,经过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也是约十几分钟就来到这座名叫“花椒箐”的山顶。王向东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传奇”人物。十几年前,从提供烤烟运输服务的驾驶员转变为职业烟农,这位“种烟能手”新晋的身份是挖色镇大成村委会花椒箐村民小组的互助种烟农户“带头人”,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种植烤烟,收益也颇为可观。这里共八户村民签订烤烟种植合同,合同种植面积320亩。
与传统印象中的旅游景点“大理”不同,其实大理市山地面积占比达70.5%,位于东面的海东、挖色、双廊镇山区面积占比更大。环海东路边,民宿客栈鳞次栉比,休闲农家乐与采摘庄园星罗棋布。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系列措施落地,大理市海东片区寸土寸金,烤烟种植面积逐步向山区、半山区转移。
王向东是主动向“新烟区”转移的“老烟农”,主动选择背后暗藏“玄机”。
在这片种植连片近百亩烤烟的坡地上,仔细观察,可见纵横交错的管道——主管沿着地块布置,支管淹没在茂密的烟株下。像这样利用滴灌技术精准控制种植烤烟的方式,在海东片区推广面积占比已达67%,挖色镇实现了100%覆盖。滴灌技术的推广,不仅有效缓解了因干旱和洱海保护禁止抽水带来的移栽时间滞后问题,而且通过滴灌进行液态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施用,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了农药和肥料施用的均衡可控。
王向东还有一个“秘密”开关藏在手机里——他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了智能抽水APP,一键远程控制开关闸阀,智能进行滴灌操作,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让他省心省力不少。尤其是他们种植烤烟使用的水,是洱海保护经处理后达到农业使用标准的生产用水。
水源解决、技术过硬,“新烟区”里的“老烟农”种植起来显得得心应手。在洱海流域保护区内,100%施用有机肥,100%推广绿色生物防治,100%回收地膜……绿色生态种植措施一样不落。
“这片山地流转成本比坝区低,流转前老百姓多使用农家肥,肥力足,病虫害少,烟长势好,产出比高;缺点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们想申请可移动式烤房和无人机植保,提高生产效率。”这位“种烟能手”一语道出问题的关键。
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是海东片区烤烟种植的又一特点。烤烟种植最贵的是人工,持续深化减工降本增效,成为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培养职业烟农,引导大户开展规模化连片种植,可有效推广机械化理墒起陇、打塘、盖膜,大大降低人工成本。2021年大理市挖色、海东镇共有种烟农户123户,户均种植面积约28亩,山区半山区新型种植主体基本得到稳定。
“看了这一片烟,我们对保持烟区、烟农稳定的信心又增强了。明年,我们争取做好工作,让好田好地种好烟落到实处。” 挖色烟站站长杨志孝由衷地说。
王向东的三层小洋房离他的烟地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今年他的第一炉烟已经开烤,再隔五天,他将迎来人生中的另一件大喜事——他的女儿即将出嫁。出炉的清香伴着满席的美酒,想必这位“种烟能手”和“带头人”,辛苦里更是难掩幸福吧。
作者:肖品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