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研究生党员延安社会实践团活动纪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引导广大青年深刻学习延安的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由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共青团延安市委、延安市委人才办、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和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办的“追寻红色足迹,助力圣地发展”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实践的第二期专项活动正式启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追寻先辈足迹 歌颂革命精神——红色教育宣讲实践团”入选其中。
7月30日,实践团一行5人来到了圣地延安,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实践团由学院专职辅导员耿绍宝带队,由学院武楷、付妍、刘菲、李庆雄、任婧等5名研究生党员组成。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在这13年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中国革命事业从这里由低谷走向高潮。红色革命精神之一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孕育而生,其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实践团一行抵达延安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顺利抵达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完成了入住和报到手续,并根据最新指示精神,在严格落实和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遇见南泥湾,在红色土地见证信仰的力量
“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在1984年发行的抗战歌曲《南泥湾》如今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歌曲中的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党徽广场上的巨大党徽雕塑
7月31日,实践团一行来到了南泥湾镇,见证红色土地上信仰的力量。金色的稻香门、“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红色标语,“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一个个象征着奋斗精神的红色元素映入眼帘,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在党徽广场,一个高13.8米、宽19米、长21米的巨大党徽坐落于此。据讲解员介绍,13代表着党中央在延安度过的13载春秋、8代表着“8年抗战”、“宽19米长21米”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党徽广场主体造型以党徽为核心意象,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对南泥湾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与创新,突出了南泥湾景区的红色主题、文化主题。
队员们在党徽广场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队员们在党徽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并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大生产纪念馆》等主题展览,并在田间低头驻足赞叹,“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
卖特产的老奶奶
在广场边,一位正在售卖延安特产的老奶奶对前来购买特产的人说“阿姨也是老党员,不会骗你们的,你就放心吧”,让实践团队员们印象深刻、感触颇深。所谓信仰、所谓敬意便在这点滴之间得到了温暖的传递。
走进展览馆 在革命旧址探寻红色记忆
“一纸抗战史,半部延安赋”。延安是全国红色革命旧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规格最高的地方,共有革命旧址445处,遍布全市13个县区,仅市区就有168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党中央在延安时留存的重要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13处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文化品牌”成了这座城市最具标识度的文化象征。
8月2日,实践团一行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探寻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坚定爱党爱国的决心与信念,并录制了3期讲解类主题微团课短视频。
队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在延的住处,也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便是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所提出的著名论断。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队员们在杨家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处办公,直至1947年3月。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撰写了包括《论联合政府》在内的28篇重要著作,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实践队员们纷纷参观了军委作战室、管理局、五大书记铜像、幸福渠、领导人旧居等地,观看了多个主题展览,追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中的红色记忆。
游览期间,实践团一行遇到了从京来延参加培训学习的1983届校友,听校友讲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的历史,回顾求学时光,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集中展示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纪念馆广场敬塑有16 m高的毛主席纪念铜像,纪念馆正门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金黄色馆名,苍劲有力,庄重醒目。实践团队员们在纪念馆广场纷纷合影留念,由于疫情形势变化,纪念馆暂停开放,实践团队员们通过“全景纪念馆”进行了线上参观。
此外,实践团队员们还参观了北京知青旧居,踏访知青足迹,观看了老区居民的文娱表演,被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青春奉献给祖国发展强大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感动、所激励。
观看红秀、逐梦黄河,重温砥砺奋进的燃情岁月
《延安延安》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从上海来到延安的女大学生白雁鸣,与欧阳坚、栓柱两位红军战士之间战斗、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故事。作品主要选取了红军长征、红二十六军战斗、延安鲁艺、大生产运动、日军轰炸、东渡黄河等历史事件。它紧紧围绕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将延安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巨大力量,创新性地以“秀”这种现代表达方式加以展示,发出了“把延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呼吁与呐喊。
队员们观看红秀《延安延安》
团队成员们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观看了演出,被其所传达出的高昂的革命热情所感染,也被救亡青年的革命爱情和共赴国难的家国情怀所感动,纷纷落泪,红色信仰根植于心。
弘扬黄河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风华正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过往、寄望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更需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新征程的责任与担当,凝铸新时代的拼搏之心。
站在壶口瀑布旁,实践队员们唱响《黄河大合唱》,驻足观赏这浩荡澎湃、雄浑壮阔的气势,为母亲河祈福。真切爱国、投身实践、团结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信念油然而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在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们真实践、真感受,制作了3段纪实视频、录制了3期微党课短视频,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厚植理想信念。调研环节虽已结束,但对延安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则不会中止。
据悉,后续,实践团将会继续整理实践所得,撰写实践报告,继续丰富和夯实实践成果。
耿绍宝 李庆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