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网上主要卖茂县李和茂县苹果,总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忙的时候,一天用工量要80多人,年用工7000多个,周边村寨脱贫户能干活的我都在使用。”已成当地知名李子网红的羌姑刘平巧谈起网售一脸幸福,“今年李子产量更高、口感更好,虽然有疫情影响,但从目前来看,价格和销售与往年比波动不大,又是一个丰收年。”
甜香脆爽的茂县李
刘平巧今年37岁,是爱好水果的网民熟知的“尔玛巧妹”,是土生土长的四川茂县南新镇绵簇村羌族村民。每年7月开始,她在网上销售茂县李,随着季节的变化,又陆续销售茂县苹果、茂汶花椒、羌山核桃、羌山奇石、羌山腊肉和羌绣等,年纯收入上百万元,是茂县普通村民中从事土特产网络销售的领头羊之一。
但20年前的刘平巧一家,是另外一个样子。2001年时,她家还在贫困线下,住房破旧、收入微薄,上学和看病都成问题。为承担家庭的生计重任,刘平巧不得不停止高中的学业,回到家中挣钱养家。她办过私立幼儿园,和老公一道去重庆等地打过工,那些年,虽有收入,但总感觉钱不够用,日子紧巴巴的。
刘平巧家的网店订单络绎不绝
2006年起,茂县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试种青脆李和红脆李,开辟了以李产业为主打的生态水果强县之路,种植规模从刚开始的数百亩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亩、数万亩。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如今,茂县仅李子产业年产量就超过16万吨,年收入高达10余亿元,全县10万果农人均从这项产业中的收益就超过12000元。
刘平巧家即将发向外地的李子包裹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产业调整中,刘平巧一家最初只是从李子种植上获益,但家里的耕地只有3亩多,在“5·12”地震中又灭失了2亩地,实际种上李子的地只有一亩多,年增收可以达到3万元左右,虽然与过去传统种植粮食和土豆相比,效益增长了近10倍,但对刘平巧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刘平巧说:“多数茂县村民家庭可以通过种李子就实现致富,现在我们县上李子收入10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也不少。但像我家这种情况不行,因为地太少,看到人家越挣越多,我们两口子就想,找个新门路把大钱也挣到手。”
刘平巧正在发货
回忆走上电商致富的的历程,刘平巧坦言:“最早,是在重庆打工时看到别人在网上卖石头,受到了触动。”打工之余,她看到有人在网上卖石头,石头不怎么样,还没有自己家乡岷江河边随便拣的石头好看,但人家经过打磨包装,在网上就把石头卖到了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网销的巨大商机让刘平巧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
打那以后,小两口经常去探询网售石头的诀窍,询着询着,再也不想打工了。就这样,2016年,刘平巧和爱人打好铺盖卷,毅然回到家乡,首先从盆栽和奇石销售开始,尝试在网上卖家乡的石头和土特产。
刚刚采摘的茂县青脆李
“那时候,我们只懂得通过微信朋友圏宣传我们的产品,还不是真正的电商思维。”刘平巧说,那时候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有专业的指导,看到别人在网上卖得风风火火,我们自己却卖得不温不火,心里头着急。
就在刘平巧回乡创业这段时间,茂县的李子产量增长迅猛,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那么大的产量,全靠商贩来收购,风险很大,必须让当地农合组织和村民学会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成堆的茂县李包裹
在这样的背景下,茂县党委政府增大投资,以“一户一码”平台和渠道建设为支撑,构建遍布城乡的农特产品质量和贸易产业链条,从人才培训、田间采摘、品质管控、产品包装、冷链仓储、物流运输到社交平台,各种手段和举措此起彼伏。
刘平巧的电子商务全民服务站
勤奋好学的刘平巧再次迎来创业发展的重大契机,她如饥似渴地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电商培训、农技培训、营销培训、服务培训,向所有比自己更“懂行”的老师反复请教,在一切可用的社交平台上建立自己的销售帐号。
“一批培训班,几十个人学习甚至几百人轮训,有些人要干部催着学,我是场场必到,前前后后,参加的培训不下30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平巧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渐渐悟出了网络销售的“真谛”,她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微博上的粉丝量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抖音粉丝就有4万多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数以万计的粉丝不是冲着她人来的,大多数是冲着她卖的特色水果来的,都是潜在的客户,价值不言而喻。
刘平巧介绍她家的奇石
8月到9月,是茂县李子大规模上市的黄金期,走进刘平巧新建成的三层楼房和发货仓库,现场一片繁忙。来自四面八方的李子订单络绎不绝,工人们有的在分拣、有的在搬运、有的在打单、有的在贴签,一切井然有序。
蔚为壮观的茂县李产业种植基地
“这些帮工的,都是村民,一天工钱少的有120元,多的有700元,优先使用脱贫户,镇里镇外的贫困户在我家帮工的有50多户,光这一项收入贫困人员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刘平巧说:“现在我在向高手学习电商技能的同时,又通过开办农村电商服务站的方式,向其他村民尤其是脱贫户传授网售知识和技术,有一家脱贫户去年在网上就卖了自家的李子和苹果,销售额有几万元。”
刘平巧通过直播售卖李子 摄影 黄强
从20年前的贫困家庭到如今年收入上百万元,大山深处的普通村民刘平巧一家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在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的产业调整中,找到了持续增收、稳定增收、示范增收的新路,成为川西高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新时代网红经济的成功典范之一。
作者:朱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