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结束了连续长时间的强降雨后,终于迎来了放晴。眼下正值水稻抽穗的关键期,若是往年,58岁的陈道明定是一筹莫展。最严重一次,因为涝害,被淹的水稻足足有七八十亩。不过自从2019年,村里建成了15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之后,旱能浇涝能排,陈道明晴天雨天都没愁过,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陈道明是余东娟家庭农场的老板,这里地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张堰是个传统农业大村,有3000多亩耕地,除了600多亩茭白之外,剩下几乎都种水稻。陈道明是村里七个种粮大户中,面积最大的,总共1000多亩,以单季晚稻和小麦轮作为主。种粮十多年,最怕就是台风和涝害。
说起张堰村,虽然良田成片、土壤肥沃,但由于北临北苕溪、南濒中苕溪,四周筑有7公里长的塘堤护围,状如一个饭碗。特殊的低洼地势,导致这里易洪易涝,灾害频发。将近60年前,有次受台风侵袭,全村周围堤塘决口就有29处,田地房屋悉数被淹,时逾半月,粮食最终颗粒无收。
自此,张堰村开始兴修水利,根治水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永告诉记者,每年农事间隙,尤其是冬季,全村就集中力量,挑高阜、填低洼、修道路、开沟渠。30多年的持之以恒,“险塘”成了“万年塘”,土地建成“格子田”。尤其是浙江开展“五水共治”后,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同步推进,让张堰不再为水犯愁。
据了解,这一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里又新建了高效节水灌溉渠、节制闸、倒吸虹等。主要好处有二:首先提高了灌溉和排涝能力,过去农户放满100亩地的水,得花上两三天,如今一天足矣,就算连续强降雨,发生涝害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其次是节水节电,由于水沟年久失修,以前撒掉漏掉的水就有不少,改造提升后,光电费每年就能至少省下30%。
“此外你看,原来的泥土路拓宽为水泥机耕路,大大方便了农机进出。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只有基础设施提上去了,‘机器换人’才有用武之地。”陈道明说,这些年,他先后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现在,儿子陈碧龙退伍回来,接班后在全程机械化上更是加快步伐,一众机械都是由他来“掌舵”。
记者发现,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余杭很多生产基地的排涝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今年,尽管持续强降雨,但最终都安然度过。在余杭街道永安村,这里位于滞洪区,通过新修20公里长的排灌沟渠,防汛压力如今缓解不少,种粮大户们如同陈道明一样,再也无需忧心被淹。
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戴扬介绍说,过去两年中,余杭共建成了约7000亩高标准农田,提高改造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正抓紧项目验收和上图入库等收尾工作。完成后,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达到19万亩。今年,余杭还将持续加大农田建设政策扶持,区级财政补助将提升到4000元每亩。
“除了建设过程中,对水雨汛损毁工程、渠道工程、管网工程等进行整治修复以外,我们也强调有效运维和管护,定期排查各灌排泵站和节制闸运行、灌排水渠系畅通情况,及时进行检修维护、清淤补漏,让种植大户们放心种田,为稳粮增收保驾护航。”戴扬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