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清晨时刻,登上河北省宽城县孟子岭乡圪垯地村后山坡,漫山苹果树顿入眼帘。年逾七旬的陈宝瑞,一边摘苹果一边说:“现在都是浇水到果园,旱涝保丰收,光靠这些果树一年就能有5万多块钱的收入。咱这贫困户能过上吃穿不愁好日子,这要感谢我们村有个好书记,是他带领我们全村人走上了小康路!”
老人口中的好书记,便是连任10年的圪垯地村支部村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义。
种果树:身先士卒,荒山变绿坡
“咱们现在有3000多亩苹果园,今年的苹果保险除去政府补贴,每亩24元,上了保险,如果遇到低温霜冻、大风、暴雨、冰雹时,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此时,王海义正在村部一遍遍地给村民讲解着上苹果险的好处。
昔日的圪垯地村是个贫困村,山多地少,连片荒山零零星星只能见到一些栗树和苹果树。那时不成规模,村民不懂技术全靠天收。村里的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一些老弱病残。王海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让乡亲们免受奔波之苦,能在家门口赚钱。
“咱们这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不打粮,不种果树没出路。”王海义苦口婆心地跟乡亲们说道。
然而,这边王海义干得火热朝天,那边村民们却无动于衷。“没钱买树苗,前几年倒是种了树,就怕树遭病,遇上干旱年头,还不是一样赚不了几个钱!”村民一致表示不看好,他们担心种的起、赔不起。
王海义没打退堂鼓,他白天奔走县乡各部门,争取树苗跑办化肥,自费购置农机具无偿供大家使用;晚上往返于党员群众家中耐心动员。终于,村民从不认可到认可,开始了开荒种果树。
王海义带头种树,还把果树专家张春江请来现场教学,“南山的土壤适合种板栗,北沟的山坡更适合种苹果,要想旱涝保丰收,水利灌溉问题必须解决。”张春江说。
王海义多次前往县水务局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水利配套问题,终于争取到150万元项目资金。很快,3个水塔、全长20000米的灌溉管道正式竣工,水利配套覆盖3个村民小组。“乡亲们,咱们村的苹果再也不怕缺水了,明年一定能实现产量翻番。”王海义激动地告诉大家。
依托圪垯地村林果产业资源优势,王海义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户入社,统一规范苹果、板栗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全村林果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如今的圪垯地村每年可收获3000吨板栗、4000吨苹果,荒山变成了无缝插针的花果山,果树成为了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果。
卖果品:拓宽出山路,引进大电商
到了板栗苹果收获季节,看着又大又好的板栗和苹果,王海义又发起了愁。“我们村是深山沟,路只有羊肠小道,运货车根本进入来。苹果运不出去、板栗卖不上价,只能人工运到路边摆摊零卖。”陈宝瑞回忆当时情形说。
为解决行路难,王海义带领村两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计划把原来出村必须经过的南天门村庄内狭小的道路转移到南天门村庄外河套边。可是当时的村集体太穷了,不仅家徒四壁,还外欠债务10多万元。
没钱也得修路,王海义拿出个人积蓄50万元用于南天门外环路的征占。他动员村里劳动力义务帮忙修路,白天抄起铁锨亲自修路,和群众奋战;晚上,亲自为道路养浆,一点不含糊。两个月后,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修通了。“海义,这条路是大伙脱贫致富的希望,几十年都没解决,如今竟修好了,你真是咱们村的大恩人啊!”村民韩福友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路宽了,货车能进村了,圪垯地村的农副产品运输有了保障,王海义又有了新想法,他也想赶一回时髦,壮大一下村集体经济。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必须保证让顾客吃到放心的生鲜板栗。”王海义一边核对电商订单一边强调道。为了增加合作社收益,王海义到处取经跑办,用4家合作社注册店铺,成功入驻天猫电商平台,主营生鲜板栗销售。
要想卖上价、保证质量,果品的储存和分拣是摆在面前的存储问题,王海义又自费修建了可容纳500吨果品的冷库和板栗筛选分拣包装车间免费供社员使用。目前,天猫电商平台每年生鲜板栗销售额可达500余万元。
“自从加入达源林果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果品质量提高了,也增产了,还能卖上好价,咱老百姓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合作社成员张素平兴高采烈的告诉记者。
经过几年的努力,圪垯地村实现了村组路硬化到家家户户,并安装了路灯,路边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村庄绿树成荫,文化广场上村民跳起了健身操。
兴旅游:集体家底厚,村民腰包鼓
“咱们村最大优势就是绿水青山,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它变成金山银山。”王海义对小村未来的发展坚定不移。
一个偶然机会,王海义打听到一家旅游公司有到宽城县投资的意愿。他带着村干部因地制宜做规划、谈意向,最终说服这家公司入驻圪垯地村开发旅游项目。
“以前我对土地流转有抵触,村里找我谈了多次都没同意,王书记带领村两委三番两次给我做工作,使天门山旅游项目建起来了,不然我都觉得对不起俺们村的父老乡亲了。现在,我不仅能收到土地流转金,还在旅游景区里打工挣钱,收入翻番,孩子的学费再也不愁了。”在景区做保洁的村民周素荣越说越兴奋。
通过王海义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2017年,总投资3亿元的天门山旅游景区项目成功落户圪垯地村,盘活了村集体房屋以及3000多亩山场等集体资源,采用出租、流转、承包等方式为村集体增加收益,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外欠10多万元,变成现在的盈余80多万元,并且每年可持续增收达10万元以上。直接安排村内39人就业,其中有意愿、有能力就业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家门口就业,员工工资最低2300元。
在安置村民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些附属产业,比如特色农家院、垂钓、采摘、民宿等。村民王海军感慨地说,“以前抛家舍业,外出打工,现在咱这穷山窝引来了金凤凰,村里就能安排就业,农家院越来越红火了,住民宿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也准备开个农家院,以后再也不愁日子不好过了!”
凭着王海义和村两委的锐意进取,圪垯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圪垯地村顺利摘掉贫困村帽子,21户贫困户67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宽敞平整,环境美丽整洁;林果产业蒸蒸日上,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村民全部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达13000元。
作者:赵丹丹(宽城县委宣传部)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