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戈壁变绿洲 饲草助发展
——青海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初见成效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兰宇
  • 作者:孙海玲
  • 2021-09-17 09:10:02

初秋的高原,微风轻拂,燕麦翻滚。

蔚蓝的天际下,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万亩饲草基地上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有条不紊地收割饲草,摊晒、搂草、打捆、捡拾、装车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后,就地晾晒成高品质的青干草,发往全国各地的畜牧市场。

坐落在海拔29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流转了2.7万亩土地,利用三年的时间,将这片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饲草地。

“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不仅成为了绿洲,还解决了当地饲草料欠缺的问题。”奔盛草业公司总经理鲍奎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的成功实践。

技术支撑,协同推广

发展畜牧,饲草先行。为加大饲草种植加工先进技术示范带动和推广应用力度,青海省集聚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等省内饲草领域科研、教学、推广主要单位和力量,采取“两地一站一体”的创新协同推广模式,实施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

“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饲草产业的发展,抓好饲草产业是实现我省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事业,也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基础产业。”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站长邓生栋告诉记者,为强化饲草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机构改革中青海在全国率先成立饲草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为全省的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推广和服务。

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德令哈市最大的饲草种植企业,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鲍奎说,科技引领在饲草发展中必不可少。由于柴达木气候特殊性,公司因地制宜,从种品种、种植收获方法和节水灌溉方面增加投入,将“大田作物精耕细作”的理念引入产业发展中来,种植面积扩大到2.7万亩,青干草最高亩产达到400公斤,实现了当地饲草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众所周知,农业发展种业是芯片,苜蓿是饲草的优势品种,试验田里有五十多种苜蓿品种,我们从越冬比较好、产量,养分等多方面选择最优品种进行推广应用。”项目科研首席、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徐成体介绍,通过多次试验,推出适合柴达木地区种植的燕麦和苜蓿套种技术,燕麦一年生,苜蓿多年生,通过套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护苜蓿更好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燕麦收益更佳。

目前,企业依托“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和“饲草产业重大科技协同推广”等项目,搭建“科研+推广+基地”的运营模式,引进试种83个饲草品种,示范种植紫花苜蓿、燕麦及小黑麦等12个地方主导品种,首次应用苜蓿保护播种、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在戈壁荒滩上成功建植万亩饲草生产基地。

带动增收,产业发展

青海柴达木盆地被称为祖国的聚宝盆,这里年降雨量为124.6mm,蒸发量为2242.8mm,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为生产优质的青干草饲草提供了天然的自然环境。

“眼下正是收割饲草的关键时期,由于全国饲草缺口比较大,我们基地上的饲草没有入库,在地头就被拉走了。”鲍奎介绍,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光照条件好,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烘干机,收割的青草晒两天就能成青干草,而且干草的水分在百分之十八以下,品质、营养可与进口饲草相媲美。今年收获以来,每吨的出货价格都维持在2400元左右,相继打通了西藏、四川、甘肃、宁夏等省(区)的销售渠道,并与蒙牛、圣牧高科等企业达成采购意向,实现了优质、优价。

“自从家门口建了这个基地后,我就来这边上班,主要负责浇水,一个月工资4500元。”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负责开关饲草基地上微喷灌机的阀门是尕海镇富源村村民谢赤邦的主要工作任务。

鲍奎介绍,通过加大优质苜蓿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一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切实提高饲草品质、数量,对调整全市农牧业产业结构、减轻草场放牧压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群众收入、辐射带动更多种养户参与高效畜牧业生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令哈市做为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二、三产业发展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自然因素限制,存在着草场利用面积小,天然草场产草量低,一产水平一直较低,仅靠现有草畜平衡区发展畜牧业已无发展潜力。

“开展协同推广模式创建工作,做好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推广,对发展一产及产业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海西州德令哈市农牧和乡村振兴局农业发展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国成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基地,项目示范推广,德令哈市已将饲草产业列入“十四五”期间全市的重点产业之一,目前全市饲草种植规模已到达7.4万亩,相继培育饲草生产经营主体33家,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达到10万亩。

改良土壤,环境更优

在奔盛饲草基地的试验田里,记者看到苜蓿、燕麦、饲用豌豆等各类饲草品种绿意葱茏,长势喜人,顺着一块块分割清晰的试验田向远方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饲草将这片曾经的戈壁滩妆点的格外壮观。

“三年前这里是可是另外一番模样,别说种庄稼,连一棵草都难长。”谢赤邦告诉记者,曾经这里是荒漠地,地上全都是石头,每年三四月春季时,风沙特别大,德令哈市区下雨,这里不见得会下雨。

“来到德令哈种草,看中的是这里的光照条件和辽阔的地域,但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前两年时间基本上都在捡石头、平整土地,种了两年,赔了两年。”鲍奎介绍,这两年,在省农业农村厅和当地政府以及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下,草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项目建成后,有效治理和改良了周边沙化、荒漠化耕地,使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

“以前是沙化地,现在都是绿草地,以前土地的有机质为零,种了草以后提高了有机质含量,环境变好了,如今这里还出现了长耳跳鼠等珍惜动物。”徐成体告诉记者,曾经的撂荒地成了绿洲,不仅保护了生态,还保护了耕地,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轻了土壤盐碱化程度,而且还提高了抗风沙和水土保持的能力,使全市逐步步入生态环保型良性循环系统。

随着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的稳步实施,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加速草产业发展,缓解畜草矛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