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五届全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县域财政金融的守正创新”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四川省、浙江省等国家部委和全国各地的决策制定和实施者,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法国巴黎学院、四川大学、湖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多个官方智库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党政研究》《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多家期刊界主编等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出席并进行了现场报道。
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四川大学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此前,该论坛已顺利举办四届,分别围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理念、规则与技术”“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四个主题展开讨论,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五届全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在延续往届会议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县域财政金融的治理展望、发展环境、关键领域与实践路径,共话县域财政金融的守正创新。
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敬尧主持。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致欢迎辞。首先,他对与会嘉宾表示了欢迎及感谢,并从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等方面,向在场嘉宾介绍了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近年的高速发展。傅其林强调了论坛主题的重要性,指出了县域政权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位置,财政金融在县域治理中的中轴地位。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贾康研究员致开幕辞,他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当前和平崛起实现现代化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县作为政府财政层级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任务,并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推动县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解放。
主题报告“县域财政金融的改革创新”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志强主持。贾康依循“守正创新”“守正出奇”的思路,明确县域发展在中国创新发展中事关全局的突出地位,强调县域财政金融是宏观间接调控两大政策作用的稳定底盘,提出县域财政金融守正出奇的创新需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解决规划、制度、政策等多方面供给,合力财政职能与政策金融,关注“关键的少数人”。随后,论坛分别围绕县域财政金融的治理展望、发展环境、关键领域、实践探讨展开了专题报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4个核心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研讨。
专题报告一“县域财政金融的治理展望”由《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原祖杰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围绕“推进县域财政治理现代化”,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财政的关键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在财政收入方面,要统筹资源,提高直接税;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优化结构,加强管理;在政府债务方面,要控“新”化“旧”,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债券发行管理机制,防范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从“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探讨了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他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县域金融财政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十四五”时期的社会保险改革需着力于以下4个方面:一是适时推进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到位;二是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险法制化;四是优化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专题报告二“县域财政金融的发展环境”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刘磊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基于组织理论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1998年土地制度改革至今,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存在严重问题;二是土地财政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风险;三是政府在长期债务压力之下,如何继续推动地方的土地财政。浙江省委办公厅郭雪剑处长认为在县域财政的发展中同样需要对共同富裕进行思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并且先富应当带动和帮助后富。法国巴黎学院陶瓷艺术学院操驰院长作了以“让艺术在县域治理环境中发挥作用”为题的发言,她将审美视为一种能力,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一个城市或国家,提出了聚焦本土特色的艺术创作可以推动地方财政金融发展这一观点。
专题报告三“县域财政金融的关键领域”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衡霞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秦卫波以“探讨县域财政金融守正与创新的一种逻辑思考”为题,从时代背景出发讨论了当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村三变改革。他阐明了三变改革的核心在于农村资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特点是以村级地缘关系为产权边界。把县域金融风险做最小化处置的嵌入型风险控制机制,是县域财政金融守正创新的一种可行的实践经验。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安明友以“地方财政真的困难吗?”进行发问,指出地方主官不切实际追求政绩与寻求权力最大化是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1949年以来央地财政关系的梳理,他对未来县域财政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一是地方政府退出经济建设职能;二是省级以下财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三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支出事项实行全面的项目库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东提出县级能比省和地级市更好地把握区域异质性,他采用了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SO-BP)算法来统一DMSP / OLS和NPP / VIIRS卫星图像的尺度,并估算了1997-2017年中国2735个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补充了现有数据缺口,并有助于未来在减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北京仿生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通聚焦“科学成果转化与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对仿生界面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的介绍,探讨了当前我国科学成果转化与PPP模式的结合。陈通以定州未来科技城为例,说明了PPP模式可以为我国当前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地方财政金融的发展助力。
专题报告四“县域财政金融的实践探讨”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胡浩志主持。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管理协调处副处长杨成章以“财政金融硬约束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何以可能”为题,讨论了在中央出台系列约束性政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当如何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基于对当前我国县域财政面临的风险与问题的分析,他提出从谋划项目、抓好产业、推动创新、筹措资金、优化环境五方面化解地方金融财政风险,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守正创新。湖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鸾凤基于对湖北荆门市的调查,通过分析荆门市当地市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发现金融素养对创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她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居民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对不同层次的居民按需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完善创业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丁亮聚焦“县域债务风险化解的能力路径”主题,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将地方债务风险性的本因和表征归结于政府能动性,而政府债务解决的路径在于建立债务实践中的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框架。他将承载能力、注意能力、发展创新能力、驱动能力作为核心要素,建构了过程性治理能力分析框架,以此弥合债务实践中“价值理性”与“工具主义”的张弛,从而实现县域债务良性循环。
论坛闭幕式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范逢春主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进行了总结发言。史云贵提到,自古“郡县治,天下安”,而县域兴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财政。史教授还对本次论坛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一是小而精,受疫情影响,与会专家数量不多但论坛精致且有深度;二是高而强,参会嘉宾层次较高且研究能力普遍突出;三是跨越大,与会专家都将自己的研究与县域财政金融进行了深度融合;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与会嘉宾在友好交流中实现了学界与政界的良性互动。
本次论坛将不同地区层级、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职业背景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齐聚成都,共论县域财政金融的守正创新,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切实参考,为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搭建了学术平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