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为新形势下黑龙江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乡村振兴全面展开之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黑龙江牢牢把握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在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种业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近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十年,大北农集团开展“龙江十年千亿投资计划”,助推黑龙江打造生物硅谷,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韩贵清研究员,围绕黑龙江农业重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和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在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等方面内容,全面解读黑龙江在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可靠“供应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景展示黑龙江加速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引子
这里是中华大粮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为新形势下黑龙江振兴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农田,登上插秧机,看苗情、问收成。总书记强调“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黑龙江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指明方向。
“总书记的嘱托让龙江儿女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国之大者的使命感我们始终铭记于心。”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韩贵清坚定地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龙江粮已经装进了更多中国人的饭碗,中华大粮仓黑龙江正奋力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夯实大国根基。
优势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任。”韩贵清自豪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黑龙江省“中华大粮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高度评价。全省粮食综合产能、农机化建设、规模化生产、绿色食品产业等领域全国领先,农业优势特点鲜明。
——农业资源富集。黑龙江省现有耕地2.579亿亩,占全国1/9强,位居全国之首。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典型黑土耕地面积占全国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56.1%,耕地平坦,集中连片,耕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适于大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生产。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水质优良,水资源总量达810亿立方米,居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市)之首,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有效积温1600-2800℃之间,无霜期100-150天,年降水量370-670毫米,光、热、水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一年一熟。
——生态环境优良。黑龙江的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造就了山青、水秀、土肥、田洁的优良生态环境,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省。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冬季冻结休耕时间长,病虫害发生少,化肥农药投入水平低,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药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特别是开垦时间较短,土壤、水体和大气等污染程度较轻,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全国最早发展绿色食品的省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8816.8万亩。
——生产方式先进。作为全国实施农机化生产较早的省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水平达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农业组织化程度领跑全国,全省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1.47亿亩以上,位居全国之首。培育出以优质粮食、畜产品、山特产品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集群,打造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可按市场对品种、品质需求,提供数万吨至数十万吨的优质粮食及其他农产品。
——粮食贡献突出。黑龙江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也是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杂粮杂豆等农产品重要产区和调运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2021年,全省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种植面积21826.9万亩,总产1573.5亿斤,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玉米面积9786.4万亩,占全国15.1%,产量829.8亿斤,占全国15.2%,均居全国第一。大豆面积5831.6万亩,占全国46.2%,产量143.8亿斤,占全国43.8%,均居全国第一。水稻面积5801.1万亩,占全国12.9%,居全国第二,产量582.7亿斤,占全国13.7%,居全国第一。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增速连续三年全国领先。杂粮杂豆品种全,质量好,畅销国内外市场。
——畜禽产品丰富。黑龙江地处世界公认的黑土带、黄金玉米种植带和黄金奶牛养殖带,发展畜牧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2021年,全省奶牛存栏109.7万头,生鲜乳产量500.3万吨,生鲜乳质量指标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肉牛出栏299.7万头,生猪出栏2228.1万头,肉羊出栏880.3万只,家禽出栏2.9亿只,全省肉产量299万吨,蛋产量109.8万吨。
——农垦自成体系。北大荒集团拥有全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现有农牧场113个、耕地4458.1万亩。垦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现已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2857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6.2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7%,农机装备水平世界一流。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示范窗口。
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近年来,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粮食生产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韩贵清告诉记者,由北大荒真正变成了北大仓,这是黑龙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的新答卷,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作用更加稳固。
——粮食综合产能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1573.54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9,相当于中国人每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2021年北大荒集团粮食总产量超过460亿斤,比2020年增加30亿斤,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为历年来最高水平。
——农村常住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8元,同比增长10.6%,比2015年增长61.2%。全省农民收入始终保持高于全省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农业支撑要素不断改善。2021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141.0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6888.3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比2015年提高2.95个百分点。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是全国的1.83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0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2018年底,全省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任务;2019年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2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2021年,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47亿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48亿亩次,其中全程托管面积2042万亩。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达到95%以上,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8%。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全部通客车。光纤网络和4G信号基本全覆盖。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静态清零。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1.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8%。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18.8%。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已达到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共有993个乡镇卫生院、10836个村卫生室,配备19640名乡村医生,实现了“一村一室”“每千人口一名村医”。农民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61万人,占比58.7%。农村敬老院223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137个,占农村社区总数的21.6%。乡镇文化站900个,达到乡镇全覆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08个,行政村覆盖率75%。
当前,黑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固安宁,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可靠“供应地”,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决不能仅仅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要看饭碗里有多少中国粮。“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找准抓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始终立足自身牢牢抓好粮食生产,补齐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韩贵清说。
——固安全,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殷切嘱托,是我们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韩贵清说,要树立大粮食安全观,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着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一是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21826.9万亩,较前一年增加169.4万亩。精准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一次性补贴462.4亿元,投入水稻智能集中催芽补贴、高标准农田配套、病虫害防治监测点建设资金19.2亿元,基层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印发《2021年秋收生产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意见30多个,推广应用重点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模式2.01亿亩次,强化了粮食生产政策供给和技术支撑。今年,黑龙江重点继续在稳面积、调结构、增单产、提品质、转方式、抓防灾上下功夫,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稳定在2.18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40亿斤以上,切实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二是加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优则粮丰,种子是粮食之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今年以来,黑龙江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扩建省农科院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能力将达到20万份。启动全省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征集种质资源3048份。建立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0个。制定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区划布局,确定285个高产优质品种,指导全省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布局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34个,全省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占比87%,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40%。加强生物育种平台建设,开展良种创新攻关。研究制定品种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加快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优现代种业企业,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大北农集团与黑龙江省建立战略合作,将紧密围绕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全面布局研发、繁育与测试基地,构建完整的育种、测试、展示、推广种业创新链。加速收集、挖掘、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建立全球主要农业种质资源库,聚焦关键核心育种技术攻关,与国内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构建大豆、玉米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全力突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大数据育种及人工智能育种技术,构建新型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助力重大新品种的持续产出。
三是全力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约1.56亿亩在黑龙江。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土地的保护,2018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近年来,黑龙江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实施了为黑土保护立法、加强黑土监测、秸秆还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了以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保育模式、秸秆碎混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坡耕控蚀增肥模式等四种子模式为主的黑土地保护的“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还田为核心的水肥优化培肥“三江模式”。还在全国创新实施“田长制”,七级338万余名“田长”共护黑土。“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截至2021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816.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以上。今年3月,《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法制保障。2022年,黑龙江将在保护黑土地上继续落实好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探索开展黑土地保护整建制创建,力争黑土耕地保护示范面积5600万亩以上。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1100万亩。将建设240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5+2”田长制,将建立黑土保护长效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韩贵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命为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这个机构包括全球30个黑土国家,将面向世界搭建一个现代农业大平台,吸纳世界土壤和种业方面的科学家,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今年将组建国际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智库,为世界黑土保护贡献力量。
四是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黑龙江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挑起“金扁担”。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提至69%和98%。龙江县、海伦市、富锦市、庆安县4个县(市)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2022年,黑龙江将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支持70个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院县共建模式,推动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引领、示范基地支撑的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积极推动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先行县建设。今年5月,省农业科学院与富锦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启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强产业,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发挥北大荒集团“农业航母”和现代农业“标兵”作用。全面深化垦地合作,共建大产业、大企业、大基地,示范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养殖场户有序及时补栏,重点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力争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880万吨。积极发展渔业和蚕蜂业,水产养殖面积将稳定在630万亩以上,蚕蜂产品总产量将超过10万吨。二是持续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全省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抓好玉米、水稻、大豆等千亿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等百亿级特色产业,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增幅14%。鼓励各地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东北黑蜂、森林鸡、浆果坚果等特色种养业。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坚持扩面积、提单产双轮驱动。2022年,预计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170亿斤,比2021年增加26亿斤以上。继续实施玉米、大豆差异化补贴政策,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充分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以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全链条科学回收治理。2022年,力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推进农牧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种养循环试点,建设高质高效设施农业。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力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9100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将以粮油、蔬菜、山特、水产品、食用菌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提升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生产、管理和科技水平,增强产能,提升品质,不断满足加工企业多方面、多层次的原料需求。
——抓治理,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好时度效,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谐善治、城乡融合的现代美丽乡村。一是科学推进村庄规划。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县、乡、村布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二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打好“明查+暗访+整改”组合拳,推动乡村环境持续提升,力争95%以上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坚持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管网式、净化槽模式为重点,稳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垃圾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利用工作。三是完善乡村基础功能。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着力补齐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四是加强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创建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共富,全面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村产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行清单台账管理,落实销号制度。深化“一键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基层入户排查等有效手段,持续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走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加快项目建设,以资源换产业、换项目、换市场,提升二产比重,摆脱“原字号”产品依赖,让县域成为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主阵地。注重引进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加力推进园区整合,切实发挥园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载体平台作用。2022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市)达到28个左右。三是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增强县域商业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周边的重要商业中心,积极推进村级商业规范化建设,加强县域商业市场主体培育,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推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2022年,预计全省农村创业创新人数突破135万人。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启动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五年规划》,开展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试点,抓好“清化收”和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清理整治,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2022年,力争全省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做示范,开展现代农机装备应用示范。一是推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创建国家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依托国有农场、大型农机合作社,打造一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区。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鲜食玉米机收、玉米籽粒收获等农业机械,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二是建设数字农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把握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提高农业发展数字化水平。完善省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县10个,推进4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三是发展品牌农业。用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等金字招牌,制定《黑龙江省农业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实施“1+4+3”农业品牌培育计划,推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总体形象标志,叫响4个省级区域公用单品品牌,培育3类优势品牌,力争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40个。四是深化农业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完善农业招商图谱,开展精准招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将达到1250亿元以上。狠抓项目对接落地,重点推动投产达产达效,力争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到70%、60%和50%。2022年5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的落地项目包括“二中心、一园区、一集群、一基金”,即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大北农(黑河)国际大豆研究中心;黑龙江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园;大北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群;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推动黑龙江打造生物硅谷。五是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巩固对俄农业全产业链合作成果,力争全省对俄农业合作开发面积保持在850万亩以上。
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黑龙江省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深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站位全国发展大背景、大格局、大战略谋划推动工作,积极应对在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基础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防范三农风险等方面的短板和挑战,以发展促振兴、以发展破难题、以发展增福祉,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扎实做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精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在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上要奋力突围。一是农业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多数聚集在产业链前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高、精、尖产品。二是黑土耕地保护压力较大。黑土耕地面积大,投入不足,特别是黑龙江省还有水土流失面积7.49万平方公里,占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4%,综合治理任务重。三是种子种业创新能力不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滞后,基因挖掘、育种新材料创制不足,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群体小,缺少突破性品种。“目前,黑龙江只有省农科院建设1个寒地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保存能力仅8万份,库存容量不足。”韩贵清介绍,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甜菜种质资源库尚在建设中,农业微生物、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等特殊种质还没有得到有效保存。现有种质资源整体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农作物育种利用国内种质资源居多,缺少多样性,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黑龙江省品牌多而弱、小而杂,缺少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差。
——在乡村基础建设上要迎头赶上。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排水系统落后,江河控制性水利工程不足,抗灾减灾能力较差,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不足,相对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省农村路、水、电、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不足,低保、社保等政策城乡二元化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明显,地方财政投入不足,长效管护机制还不健全,有的村庄存在脏乱差情况。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要多头并进。黑龙江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结构比较单一。
——在抵御风险挑战上要提升能力。一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大。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2020年8月末9月初,3场台风接踵而至,前所未有。从病虫害监测情况看,粘虫、草地螟、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呈上升态势。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资价格呈逐年上涨趋势,土地流转价格逐年升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压力增大。三是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生猪调运监管难度大,部分中小养殖户生物安全条件不到位,存在疫情发生和外疫传入风险。
机遇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坚持用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围绕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必将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科研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科技服务上优先安排,在人才培养上优先支持,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水平。黑龙江农业科技工作必须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服务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方向定位,积极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规模化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建设绿色大粮仓等重点任务,在促进农业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求突破,依靠科技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兴科技革命机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引擎,加速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精准农业、精确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农业模式,将根本变革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组织形式,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设备、机器人技术、灌溉技术、物联网、传感器、变量播种等精准农业技术将被大规模使用,未来无人飞机普及程度将达到30%。
近日,在黑龙江省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签约仪式上,大北农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大北农食品公司董事长张立忠表示,黑龙江是大北农集团在全国最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自2005年以来,在黑龙江已累计投资超60亿元,年产值近百亿元,基于黑龙江良好的资源和政策环境,大北农集团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及产业优势,计划在龙江新增投资1000亿元,实施“龙江十年千亿投资计划”,针对黑龙江重点打造的优质畜牧、水稻、玉米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数字农业为主线,与黑龙江在现代农业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扩大龙江农业产业规模,特别是以数字赋能实现数字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发展,助力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共同富裕。
——国内国际环境机遇。置身国际国内发展大背景、大环境、大格局,龙江振兴发展有挑战、更有机遇。要深刻认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的课题和不确定性,深刻认识党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东北振兴等重大决策为龙江发展创造的难得机遇,深刻认识龙江独特区位条件、丰厚资源禀赋、强大科教实力、坚实产业基础、优良生态环境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要准确把握“危”与“机”的辩证关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切实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发展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未来
面向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多学科高度交叉、多领域深度融合,正引领农业农村技术变革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传统农业逐步退出舞台,现代农业快速兴起。
在4月召开的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规模化、数字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多措并举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深入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玉米和大豆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托管服务,积极探索科学种植模式,加强田间科学管理,推进生产经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从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变,切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强化江河岸堤建设维护,加快实施松花江连通工程,计划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亿亩以上,力争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0亿斤以上,保持全国第一,坚决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最可靠的“供应地”。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实施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层级,加快建设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黄金奶牛养殖带、林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生物农业、冷水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向森林、江河湖泊、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强化肉蛋奶、果蔬、水产品、山特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加快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可口、放心、丰富的龙江农产品,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
“从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来看,全国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减少了1.1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韩贵清说,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们食品消费升级,我国粮食需求还会呈刚性增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开出新“药方”,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建立调出商品粮利益补偿机制。建议国家依据商品粮基地省粮食调出量,按照每调出1斤补助1元钱的标准,给予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奖励,增强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统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保护。要对黑土区的粮食生产大省给予特殊政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标准,并减少地方投入比例。
——建立东北黑土粮仓保护特区。保护黑土地需要多方协调综合施策。建立保护特区,给予特殊的政策,一方面能够提高人们保护利用黑土地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以积极稳定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以更加完善的机制保障扩大黑土保护利用的通道,最终以保护黑土地面积不减少、保障黑土质量不退化为目标,实现黑土资源永续利用。通过建立中央财政资金纵向政策性补偿机制加大黑土地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建议中央建立黑土资源保护补偿基金,按照粮食调出量从养分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东北黑土区商品粮调拨给予补偿。补偿方式可以通过直接给予肥料补偿,也可以折算成货币给与补偿。加大保护性投入,推动建立用地养地机制。
——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来抓,在顶层设计、要素保障、经营模式上出实招、强举措。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效益。要充分发挥大北农集团的种养加循环一体化产业链条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树立大食物观。世界粮农组织2021年度报告,向全世界发出“系统濒临极限”的警告,压力与日俱增,到2050年将难以满足近100亿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抓住机遇树立大食物观,胸怀大局,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模式向多元供给转变,将黑龙江省全面打造成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利用大森林、大草原大力发展山特产品和畜禽养殖业,利用大江大河大湖泊大力发展水产品产业,利用设施农业发展果蔬产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刘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