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农头条 详情

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三份答卷 卷卷如画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兰宇
  • 作者:吴晋斌
  • 2022-07-14 09:34:01

三份答卷 卷卷如画

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藜麦试验田。岳掌印 摄

滚滚黄河穿越晋陕峡谷时,在山西省永和县优雅地摆动了几下身姿,巧夺天工绘就了九十九道湾里最美的乾坤湾。进入新时代以来,永和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全省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统筹发展中,成功脱贫摘帽,并以“农业生产托管+”为工具在坡耕地占70%的山区培育出农业服务业,走上了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三晋人民也与永和一样,以奋斗的身姿绘出了另一幅新画卷。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巍巍太行和莽莽吕梁山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吕梁儿女,展现出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锻造出了太行(吕梁)精神。如今,安装着北斗无人驾驶系统的大豆玉米旋播一体机和谷子播种机在山西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新高度,三晋儿女创造出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机器替人”技术,谱写出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精彩答卷。

曾经,晋商以义利闯天涯,行万里路将茶叶传播到了欧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进了世界;如今,山西聚力“特”“优”,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十大产业集群,山西陈醋、晋南苹果、玉露香梨等一批特优产品开辟出了国际市场,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过去的十年里,特别是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年3次到山西考察,每次都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山西省牢记嘱托,以“两个统筹”促脱贫攻坚、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实施“特”“优”战略为抓手,勇担当、会作为,交出了3份山西特色答卷,得到党中央多次肯定。

一个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这片生态林是脱贫林、振兴林。”大宁县徐家垛乡索堤村村民贺瑞生早在5年前与当时村里的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该县第一批造林扶贫合作社。如今,他们造的2000多亩生态林已经郁郁葱葱,贺瑞生等人则在造林、护林中每年都有固定收益。

这一切肇始于吕梁岚县的做法,如今已经扎根于山西的沟沟峁峁,还成为国家三部委发文推广的造林扶贫攻坚合作社模式。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山西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立足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的省情特点,创造性地联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带动了52.3万贫困人口增收,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习近平总书记3次肯定了山西的这一做法。

汾西县太阳山村村民赵爱芳,两口子身体都不好,当时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学,后来在光伏扶贫的帮扶下,靠着屋顶的板板晒太阳就过上了好日子。

清洁能源产业扶贫助农成为山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又一亮点。5年里,山西共建设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建设集中电站53座,全省总规模294.4千瓦、居全国第二,带动9963个村(6602个贫困村、3361个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惠及72万贫困户。

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52元,年均增长11.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166元增长到2020年的9729元,年均增幅23.9%。贫困群众从温饱不足到吃穿不愁,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三晋大地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新景象。

批次示范创建蹚出有机旱作农业的山西新路

“玉米和大豆长得好吧?这块地是5月上旬播种的。”在吕梁市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村党支部书记范忠打开了聊天模式。该村今年有3000亩地实施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来了好几拨,他最待见的是山西农大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任志强。任志强发明的无人驾驶大豆玉米旋播一体机机具让他解决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任志强介绍,他的团队针对丘陵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机缺乏、农艺不好到田的问题,集成了“玉米秸秆归垄沟播抗旱艺机一体化技术”,可以一次性解决分类施肥、旋耕、菌肥种子同播和秸秆归垄处理,使得在干旱的情况下也能保全苗,省工省钱。目前山西灵丘、天镇等19个县市区在试验示范,在河北等三省也推广几千亩。

2017年以来,山西省创新工作机制,制定了抓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搭建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特别是去年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还成立了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实行“三队”包联服务,确保了有机旱作农业政策、项目、技术落实落地。

5年来,山西省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分三批在4个市15个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了120个省级示范片,累计投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资金4.25亿元,带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资金近100亿元,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3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年均增幅30%以上,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今年3月11日,农业农村部与山西省在北京签署了共同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部省共同开展旱作农业探索实践,带动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农业质量效益,共同做好有机旱作农业这篇文章,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带入新高度。

产管卖联袂持续深度实施“特”“优”战略

“坡坡连着山,香喷喷的荞面叫我放不下个碗儿……”红山荞麦是每个朔州人挥之不去的乡愁。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它还是山西小杂粮的优秀代表,如今更成为全国人民追捧的功能食品,鲜为人知的还有,它是山西自己掌握的种业“芯片”。

“飞机授粉不费时,还省工,不用担心错过最佳授粉期,种了20多年梨树,我算又开了眼了。”那一天,晋南水果园核心产区、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王过村果农景建武的脸上可以用眉飞色舞来形容。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西深度实施“特”“优”战略,以全产业链培育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构建“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矩阵,山西小米、大同黄花等一大批特优产品进入全国中高端市场,持续推动了重要特色农产品的保障供给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这一战略助力之下,山西共培育出链主骨干企业164家,总投资368亿元。累计创建了旱作高粱、晋南苹果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太谷、万荣等6个国家级产业园和25个产业强镇,创建省级产业园6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2个。

特优农产品不仅要产出来,还要“管出来”。近年来,山西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652个、地标产品175个,地标产品全国第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全国第一。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6%,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产得好更要“卖得好”。山西省围绕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施了北上京津冀、东进长三角、南下粤港澳的行动,如今,山西果品出口75个国家和地区,连续7年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类,带动全省果业种植800多万亩。2021年,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完成产值1600亿元,增幅80%。

十年来,三晋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风雨兼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有机产品到绿色生活,从特色供给到餐桌经济,书写下了三份答卷,如今,这三份答卷正在三晋大地如画呈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