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前沿 详情
北大荒逊克农场:180公里的农业科技示范带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燕
  • 作者:刘伟林 霍春旭
  • 2022-07-28 14:08:02

北大荒集团逊克农场有限公司拥有耕地77万亩,这些耕地跨越了黑龙江省第四、五、六积温带,种植条件复杂多变,三个积温带从种植结构到种植品种、播种和收获时间都不相同,面对复杂的情况,逊克农场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生产模式为切入,打造区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田,沿着穿越农场的省道和县乡公路创建了180公里的农业科技示范带,一条路串起一条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观光风景线。

农业现代化的示范路

近两年,逊克农场有限公司按照科学的农机配比模式更新农机,两年累计引导购机户投资1亿余万元购买先进农机具,现有农机总价值3.1亿元。依靠公司大机械集群作业优势,能够做到秋季收获、整地、起垄“同步走”,春季镇压、施肥、播种交替推进高效作业。


逊克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  吴树江摄

“农场现在450马力以上的先进大马力联合整地机就有15台套,每台一天可以作业1300多亩,联合整地替代以往翻地作业,可以打破犁底层深松耕层,秸秆全量还田。打好底儿以后,标准化作业起110厘米大垄,秋起垄蓄水保墒抗旱抗涝。春季在垄上进行双层施肥农艺科技措施,为作物一年的生长提供保障。”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齐会喜对机械作业力量如数家珍。

“场部东南方向出现积雨云,极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形成冰雹灾害,各位炮手请做好作业前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及时进行防雹作业。”正在进行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员李然,通过各种观测仪器对全场范围内的气象要素以及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并及时进行灾害预警。

这些监测数据不但可以精准反映天气系统变化,还可通过数据同化技术融入数值预报模式,进一步提升预报精度。

每年春季,气象工作人员结合历年冬春气候形势以及当前气候概况,预测公司新一年气候趋势,极端天气预报预警。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使农业生产从未知走向已知,将被动化为主动。

农机办主任纪向友通过手机查看第五管理区玉米叶面肥喷施作业机车的监测数据,通过北斗导航“云系统”监测平台,可以对全场135台套在编机械作业的深度、速度、运行轨迹等数据进行实时查看监测。

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一体转化为逊克农场的智慧农业运行图。

农业科技人员的大舞台

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过程中,农场有限公司将品种选育、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等重点项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农业综合实力。


玉米喷洒叶面肥作业 吴树江摄

农场有限公司地跨三个积温带,自主筛选优良品种关系作物持续增产。“第四管理区科技示范带上种的这8000亩玉米哈育1001,是我们在园区试验种植三年筛选出来的品种,它要求积温相对较高,在农场只能种在四区,筛选过程中它的最高产量达到1700斤,而且抗倒伏性好。”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葛冬梅定期来到科技示范带查看作物长势。

负责多项玉米课题任务的葛冬梅在种植户眼中就是玉米科技试验的代表,种植户在田间向她请教难题,科研与培训同步也成了科技示范带上的特有景观。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人员分别属于不同的科技攻关小组,是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环,仅在农业园区内就有科技试验课题32项。

肖鹏是大豆科技攻关小组组长,他的名字和大豆密不可分。人虽然又瘦又高,可他承担的科研项目却是让大豆籽粒长势饱满、蛋白丰富的重任。

除了园区的作物,肖鹏还要重点关注科技示范带上的大豆原种繁育田、良种繁育田长势。2022年农场有限公司扩种大豆达到55万亩,垦丰种业逊克分公司储备的1500吨黑河43号大豆良种均来自农场有限公司2021年种植的大豆良种繁育田,由于辖区纬度较高,培育的种子抗性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通过采取“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农场基地+制种农户”的模式创建良种繁育基地,2022年公司在科技示范带上建设了400亩大豆原种繁育田、1.2万亩良种繁育田,初步保障了大豆良种三年更新换代。

以“科技园区-示范带-全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基础,农业技术人员结合农事为种植户开展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大田现场定标会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打开农业社会化服务窗口

“今年我们通过土地托管35万亩收取托管费实现增收700万元,通过为23万亩耕地提供技术托管、环节托管等生产经营服务收取综合服务费239万元,通过资源挖潜收回耕地3.54万亩,实现增收777万元。”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逊克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单建军从经营层面着手,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2022年第一季度农场有限公司在北大荒集团业绩排名第一,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公司通过提高企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土地外增收目标,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中。


大豆喷洒叶面肥作业现场  吴树江摄

在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36作业站的科技示范带上,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彭志刚说:“去年,我们这块地大豆最高产量504斤,平均产量420斤,做梦都没想到。加上各种国家补贴,一亩地增收1000多元。地能长得这么好多亏了农场的科学管理。”

彭志刚所在的管理区临近第五积温带,每年初霜早,除了选好种子,增产的重要措施就是在管理上抢积温。农场有限公司通过全面开展“技术服务”和“土地托管”,实现农场与家庭农场的共同经营。彭志刚所在的规模家庭农场2021年就进行了托管,他的职责除了负责家庭农场的日常管理,还要对家庭农场耕地托管的农业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监督。

第三管理区主任刘庆江把完成好每一个标准化管理环节,当成自己的“硬指标”。他说: “土地托管后,粮食不愁卖。标准化生产使作物产量、质量同步提升,收获的时候,大豆客商来我们这儿都不带蛋白仪,因为粮食的品质统一、质量有保证,对北大荒的品牌特别信任。”

作者: 霍春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