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主办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持续保护性耕作与土壤健康促进交流培训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同步举办。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生态总站总农艺师李惠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左红江副厅长,邯郸市人民政府赵洪山副市长及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活动依托气候智慧型农业—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秸秆还田与土壤健康促进项目,总结交流项目相关成果,指明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据悉,该项目由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先正达集团中国共同组织实施,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的一个创新举措,聚焦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两个主要商品粮基地,系统开展秸秆科学还田与土壤健康的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与推广。
项目自2020年实施以来,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和山东四省开展了秸秆科学还田与土壤健康示范推广工作,明确了各区域秸秆科学还田的四种主推技术模式。其中,以黑土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为核心的桦川模式,免耕还田监测点玉米出苗率达95%,播种期秸秆覆盖量每亩640公斤,9月中旬秸秆覆盖量每亩189公斤,秸秆腐烂程度达71%。以褐土地区玉米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集成技术为核心的阜新模式,全量秸秆覆盖还田降低风蚀93%以上,耕层土壤含水量达16.39%,比传统旋耕提高3.9个百分点,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31.2%,示范区2021年平均亩产881.47公斤。以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秸秆周年轮耕分层全量还田技术为核心的齐河模式,作物产量可提高11%左右,单位产量的碳足迹降低9%以上。以水资源紧缺地区小麦玉米节水种植作物秸秆还田固碳增产技术为核心的肥乡模式,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9%以上,作物产量提高11%以上,作物生产碳足迹降低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以上。
两年来,项目示范应用面积已达25.55万亩,辐射推广340余万亩。其中,集中技术培训45次,现场指导92次,春播现场会5次、秋收现场会4次,累计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两万余册。高效的技术模式和大力的示范推广,有效推动了秸秆可持续还田,实现了农田减排固碳与稳粮增收的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项目实施,此次培训活动指出,首先应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任务落实落地。加强与4个项目省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项目与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工作的统筹推动。指导各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利益相关方的作用,构建多方合力推进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凝练典型模式,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总结凝练基于秸秆可持续还田的保护性耕作与土壤健康技术模式,促进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有效提高农田固碳能力,完善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加大项目成果宣传推广力度。还要强化绩效管理,严格项目操作规范。严格项目操作程序,做到各项任务可跟踪、可核查、可追溯。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审计和绩效评价,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定期开展交流与评估,对项目实施方向、重点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应深化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方法。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推动各地各部门强化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政策交流与技术对话,强化先进理念、技术引进和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分享,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我国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利用,促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粮食稳产增收提供借鉴。
活动上,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孙占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赵立欣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孙世友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阜教授、刘西莉教授和赵鑫副教授、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中心王敏欣主任等有关专家,分别就项目的总体情况,以及各自在秸秆综合利用和气候智慧型农业领域探索出的先进技术模式和典型经验作专题报告,线上观看人数总计5000多人。
作者:李俊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